中國古建筑中體現的禮制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了古代建筑的設計、布局、裝飾等各個方面。本期我們來看看禮制嚴明的皇家建筑設計思想有哪些?
周禮古制,象天法地
建都定鼎,是歷代封建王朝開國時最重要的事情。中國宮城的基本模式是《周禮·考工記》中提出的關于王城規劃的基本思想:“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這種密封式的王城規劃格局,是戰國時期儒家所倡導的理想模式,其精神實質是尊崇至高無上的封建皇權,希望宮城建筑以布局的形式來弘揚帝王的絕對權威,并以“左祖右社”來宣告尊祖、重農的政治主張。以后歷代國都的營建都或多或少受《周禮·考工記》的影響。
“象天法地”是指依天象和地理方位來營建國都。我國古代官城從營建選址、規劃設計、修建完成直到使用,既要考慮天象,又要考慮五方,這就是都城規劃中的“象天法地”原則。“象法天地”的內容十分豐富,具體的做法如“以象天漢”和“以法牽牛”。金中都和元大都都呈現“天漢之象”和“牽牛之象”。
城中設城,中軸對稱
城中城之制,起源很早,在春秋時期筑城已廣泛采用“內之為城,外之為郭”的方式,形成了“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城防體系。只是大多數城市依山形地貌而筑并非方城。《周禮·考工記》所記的王城之制,也只是一種體現儒家理想的王城觀。真正依王城之制建起來的國都,最為典型的就是明、清北京城,其有四道城墻(第四道只建成半圈),一方套一方,堅固雄偉,方正嚴整,是其他方形城中城所不及的。
中軸對稱之制,是中國古代宮城建筑布局的特點,其內容包括宮廷中軸線與次要建筑對稱布局兩個問題,與堪輿學中講求陰陽和合、協調平衡實為一理。它是用于調整重要建筑群與次要建筑群的布局關系,即重要建筑群要位于中軸線上,次要建筑群要建于重要建筑的兩側。歷史上的宮城大多位于都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作為城市的主體強調它的尊貴地位。例如,北京故宮的外朝三大殿建筑群與文華殿、武英殿建筑群,在布局上形成左輔右弼之勢,后庭三宮與東西六宮的布局,也符合中軸對稱之制。
皇家祭壇建筑
壇廟建筑是皇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敬天、法祖、尚賢的價值取向。在北京的壇廟建筑群有五壇八廟。五壇是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八廟包括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和歷代帝王廟。
城池城防體系
城池的興建起于防御功能,歷代王朝無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興筑鞏固都城,以鞏固王權。城就是守備防御的墻垣。筑在都邑四周的墻垣一般為兩重,內為城,外稱郭。明、清北京城是中國有史以來設備最周全、構筑最堅固的城防體系。其城垣防御體系的結構包括城門、城樓、箭樓、閘樓、角樓、敵臺、護城河、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