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又作斗拱,別稱斗科、欂櫨,是中國木構架建筑結構的關鍵性部件,在橫梁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將屋檐的荷載經斗栱傳遞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中國古典建筑顯著特征之一。
斗拱是位于立柱頂、額枋和檐檁間或構架間的一種建筑構件,從枋上添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被稱為栱,而栱與栱之間所墊的方形木塊則叫斗,二者合稱斗拱。
在唐宋遼金時期,斗拱的承重功能較為重要,是建筑結構中的關鍵部分。然而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梁柱結合日趨緊密,斗栱的承重功能逐漸弱化,其主要功能轉變為裝飾,成為了體現建筑級別的重要標志之一,通常只有高等級的宮殿、廟宇等建筑才會使用斗栱。
根據安裝位置的不同,斗拱可分為外檐斗栱和內檐斗栱兩大類,其中外檐斗栱位于建筑的外檐部分,較為常見,是我們日常能夠看到的斗栱類型;而內檐斗拱則位于建筑內部,相對較為隱蔽。
以存留最多的明清建筑中的斗栱為例,古建筑中最常見的外檐斗栱可分為三類,即平身科、角科、柱頭科。
平身科
平身科是三大斗栱構件里結構最為簡易、尺寸最小的一種。其結構功能相對薄弱,而更側重于裝飾功能。它處于柱子之間,上下均為梁,在宋代被稱作補間鋪作。平身科在建筑整體的斗栱布局中,雖結構作用有限,但因其數量較多且分布規律,對建筑外觀的美化與風格塑造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其獨特的造型與排列方式,豐富了建筑立面的視覺效果,成為中國古建筑裝飾體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
平身科的基礎構件主要包含:櫨斗、翹、萬栱、瓜栱、昂、耍頭、廂栱、撐頭木等。其主要特性體現為:處于柱頭科之間,下端不與柱子相連;在體積方面小于柱頭科與角科;不存在挑尖梁與里連;結構性能最為薄弱,而裝飾功能較為突出。平身科在古建筑的斗栱體系里,憑借其獨特的構件組成與分布位置,以豐富多樣的裝飾細節,為建筑整體增添了精致的美感與細膩的藝術氛圍,在眾多斗栱類型中展現出鮮明的風格特征與功能定位。
柱頭科
柱頭科:通常出現在建筑外圍檐柱的頂部。它和平身科在結構上較為相近,不過其構造相對更為復雜一些。在結構功能方面,柱頭科僅次于角科但強于平身科,它處于柱子的最上方位置,在宋代被稱為柱頭鋪作。柱頭科在建筑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既承接來自屋頂的重量并將其合理分散至柱子,又與周邊的平身科等斗栱相互配合,共同構建起穩定且富有層次感的建筑上部結構體系,對維持建筑整體的穩固性和美觀性均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主體構件“挑尖梁”與主體梁架融合,其基礎構件主要包含:櫨斗、翹、萬栱、瓜栱、昂、挑尖梁、里連等。
柱頭科主要特點位于檐柱頂端,比平身科體積大,有挑尖梁,有里連;挑尖梁與內部梁架相連。
角科
角科:處于大型建筑的轉角之處,在三大斗栱構件里,它的構造最為繁雜,結構功能最為強勁,形象也最為獨特,在宋代被稱作轉角鋪作。角科因其特殊的位置,需應對來自不同方向的力的傳遞與平衡,故其復雜的結構設計能夠有效地將屋頂轉角處的荷載均勻地分散至相鄰的柱子與梁枋之上,保障建筑在轉角部位的結構穩定性,同時其獨特的造型也成為建筑轉角處極具裝飾性與標志性的部分,極大地增強了建筑整體的藝術表現力與視覺沖擊力。
與平身科和柱頭科相比,角科構件的復雜程度和形象有很大不同。此外,角科的榫卯幾乎都是斜角的而非其他兩種斗拱的垂直交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