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又名紫禁城,為明清皇宮。故宮建筑包含了豐富的非遺文化,裱糊技藝即為其中之一。故宮內廷區域為帝后生活場所,建筑室內多有裱糊做法(圖1)。裱糊從清初開始流行于紫禁城。清朝的統治者來自東北地區,當地的冬季氣候寒冷。人們為了防塵御寒、縮小室內空間以減小空氣流動,在室內頂棚、墻壁表面,以及門窗里側采用糊紙做法,并把這種做法帶到了紫禁城。裱糊材料也有用布、絹的,通常用于屏風及門窗有花紋的部位。故宮建筑的室內裱糊,無論是操作技藝還是材料運用,均包含了豐富的古代智慧。
圖1故宮內廷區域某建筑的室內裱糊
從技藝角度而言,宮中頂棚裱糊的典型做法為“白堂篦子”,主要流程包括清理木骨架基層、盤(ban)布、撒魚鱗、片一道、蓋面等四道工序。故宮內廷區域建筑頂棚的木基層樣式,多為縱橫交錯的龍骨圍成的若干空格空間,稱為“篦子”;墻壁木基層也有采取這種做法的。“白堂篦子”裱糊技藝中,盤布和撒魚鱗做法極具科學性。
盤布所用紙為“二紙一布”,即在兩層紙之間夾一層布。紙一般為高麗紙,布則選用苧麻布。這種紙堅硬牢固,且經久耐用。盤布時(圖2),一般選擇1個、4個或6個空格為一個單元操作。其技藝流程為:首先,計算好所用盤布紙(底紙)的尺寸,使之略大于該單元平面尺寸,將其糊刷在木骨架表面;其次,將多余的部分沿著45度方向裁剪,并將其向上翻卷,貼在骨架側壁,以增加盤布紙與龍骨的接觸面,提升頂棚、墻面的耐久性;接下來,在木骨架十字相交處附近釘上小釘子,以進一步增強盤布紙與木骨架的拉接性能;最后,用小塊高麗紙將釘眼糊上,以避免釘銹滲透表面紙影響美觀。此裱糊方式產生的視覺效果,猶如盛開的梅花交錯輝映,因而又稱“梅花盤布”。需要說明的是:高麗紙有間距較大的粗條簾紋,制作盤布紙時,上下層紙的紋路應一橫一豎、縱橫交錯,這樣可提升盤布紙的拉伸強度和抗裂性能。
圖2盤布技藝演示
(圖片源于故宮博物院紀錄片《八大作:裱糊作》)
“撒魚鱗”(圖3)用于解決底紙相交處皺褶,或底紙表面凸凹不平問題,或底紙破壞后的開裂問題。其技術要點為:首先糊一層打底紙,作為魚鱗紙粘貼的基層;然后將高麗紙裁成一條一條的,每條抹上漿糊,通過疊壓的方式,糊在所需位置。之所以被稱為“撒魚鱗”,是因為紙條的排列方式,像魚鱗般層層疊加。裱糊時,每張魚鱗紙的邊界錯開。而當底紙有裂縫時,魚鱗紙的長邊應與裂縫方向垂直。“撒魚鱗”的科學原理在于:魚鱗紙并不是完全實糊在底紙之上,而是與底紙之間有空氣。這樣一來,魚鱗紙形成懸浮組合,可充當底紙上方的緩沖層,在底紙層有小范圍漲縮時,魚鱗紙及其上層的紙仍可保持平整。
圖3撒魚鱗技藝演示
(圖片源于故宮博物院紀錄片《八大作:裱糊作》)
在魚鱗紙干透后,在其表面再糊一道高麗紙,其表面自然平整,該工序被稱為“片一道”。片一道工序之后,即裱糊蓋面紙,所用紙一般為宣紙或印花紙。另需要說明的是:裱糊之木基層不宜為板,因為木板容易因干燥而開裂,進而導致其上面的裱糊層開裂。木基層采用龍骨縱橫交錯連接的方式,可避免此類問題,這也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的體現。
從材料運用角度而言,其中也包含了豐富的古代智慧。如盤布所用的高麗紙(圖4),由楮樹皮制成,厚實堅韌,利于長久保存。據史料記載,清代紫禁城中的高麗紙大都源于朝鮮。需要說明的是,造紙術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由東漢時期蔡倫發明。有研究表明:三國時期,我國百姓為避免戰亂涌入朝鮮半島,造紙技藝隨之傳入。約從公元4世紀末期開始,百濟、高麗、新羅等國開始向我國學習造紙術。其中,高麗國制造的紙(高麗紙)質量上乘,成為與我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
圖4故宮藏白色灑金高麗紙
又如裱糊所用面紙,質優耐用,以連四紙為例說明。連四紙又稱“連史紙”,產于福建邵武、閩北地區及江西鉛山一帶。這種紙以嫩竹為原料,技藝復雜而精細,需要經過二次石灰發酵、二次弱堿蒸煮、二次天然漂白,并緩慢除去木素、色素、雜細胞等過程,方可獲得成品。連四紙色白而質細,平整而柔韌,且防蟲耐熱,吸水易干,不易變色。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評價連四紙“妍妙輝光,皆世稱也”。而從建筑使用角度而言,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載:“書房之壁,最宜瀟灑,欲其瀟灑,切忌油漆……紙糊可使屋柱窗楹共為一色”。連四紙裱糊面裝飾,即可達到上述視覺效果。不僅如此,由于紙張有吸水性,因而連四紙可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室內濕度;由于白色物體可反射不同波長的有色光,因而糊有連四紙的棚壁又有利于室內采光。由上可知,宮中裱糊面層用紙,工藝精湛,科學實用。
綜上可知,故宮建筑裱糊技藝,為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其中包含的古代豐富智慧,則值得我們弘揚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