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大家關漢卿,過春節時有一個特別的習慣——踩高蹺。每年春節,他都要在院子里踩高蹺,而且每年的高蹺都加高一點,寓意“更上一層樓”。甚至到了70歲高齡,仍對此樂此不疲。
這是中國人的文化習慣,喜歡把對人生的希望、感悟融入節日中。過年,更是一場豐富的文化盛宴。讀懂了古人如何過年,就讀懂了流傳千年的處世智慧。
除夕
西晉周處撰寫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最早提及“除夕”。
后人如此解釋這個詞——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另換新歲。
1062年,蘇軾在陜西鳳翔當官,他的弟弟和父親在京城過年。
回不了家的他只能獨自守歲,寫下一首《別歲》。
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
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
他想起這一年的為官生涯,曾大刀闊斧地改革時弊,也曾奔走于百姓之間,賑災修湖,有歡喜也有悵然,有如愿以償也有事與愿違。
他最后笑了一笑,舉杯敬往事,盡付濁酒中。
過年,就是和過去的一場道別。
無論你遭遇過多少心力交瘁的難事,多少苦不堪言的破事,都讓它消散在風中。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別回頭,別念舊,萬水千山今夕去,明天會更好。
初一
自上古以來,人們就重視歲首。
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
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向漢武帝提議,啟用《太初歷》。
春節的時間,隨之由秦始皇規定的十月初一,調整到正月初一。
這是一年的開端,有萬物之始,一切更生之義。
1069年,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新政。
春節那天,他見千家萬戶都在熱鬧地過年,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心生喜悅寫下《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1811年,清朝詩人趙翼雖然已經85歲,春節時滿懷激昂地吟唱道:
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
也許你走過千回百轉的路,熬過數不盡的黑夜。
但沒關系。一切都是新生,一切都可重啟,只要抬頭往前看,萬事皆可期。
初二
大年初二,又稱為迎婿日。
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不管再遠,都會千里迢迢趕回娘家。
她們捎著大包小包的禮物看望許久未見的父母。
娘家人也會起個大早,買魚買肉,大擺宴席。
在岳父母家,女婿們可能一開始還有些拘束,待幾杯酒下肚,酒興上來,開始毫無顧忌地侃大山。
等到下午時,一家人就各自扎堆。
女人們一起嗑瓜子聊天,有的驕傲著孩子取得了好成績,有的愁著自己的女兒還沒有對象,而一起吐槽各自的丈夫是必不可少的節目。
男人們圍坐茶桌喝茶,說著各自的生意狀況,偶爾指點江山,點評一些國內外的大事。
孩子們拿完紅包后,一起撒開腳丫子跑起來,歡笑聲散落在各處。
家人齊聚,言笑晏晏,這便是過年最好的模樣。
儒家認為人有“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五種關系中,就有三種屬于家庭關系。
可見家庭關系,是最重要的一種關系。
所以在過年時,我們對家的想念,就成了一曲清幽的笛聲,總會在這時候響起,撩人思緒,動人心扉。
初三
陸游曾寫過一首詩《己未重五》,提到了中國民間傳說的一種惡神:赤口。
這種惡神,主斗訟之事。
初三這天被稱為“赤狗日”,與“赤口”同音,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
因此古時的南方民間,大年初三的早上都要貼“赤口”,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
寓意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
其實,古人一直推崇“不爭”的處世哲學。
老子就有言: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不爭,是一種修養,亦是一種智慧。
宋朝宰相呂蒙正,從小家貧,中了進士之后,深受皇帝賞識,沒過幾年就升任參政。
下朝的時候,有人在背后譏諷他:“一臉寒酸樣,也配參政嗎?”
他卻假裝沒有聽到,頭也不回往前走。
身邊的同僚憤憤不平,想要回頭理論。
他拉住同僚說:“不必理會,他怎么說是他的事,與我又沒有什么損傷。”
搶是禍,爭是過。
凡事不爭,一笑而過,遠比唇槍舌劍更有姿態、更有格局。
初四
大年初四的習俗,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迎財神。
這天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
但其實除了迎財神外,古時一些地方還有“吃折羅”的習俗。
吃折羅,就是把初一到初三之前剩菜剩飯一起下鍋加熱,有節儉之寓意。
曾國藩就說過,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他自己生活簡樸,每餐只食一菜一飯,從不鋪張浪費。
他也要求家人不許坐轎,取水添茶和紡紗做衣等事要親力親為,不能花錢雇傭下人。
人勤,可發家;人奢,富不長。
能節儉,懂持家,往往是一個家庭能興旺的根本。
初五
初五又稱為破五,趕走“五窮”的意思,傳說與姜子牙有關。
姜子牙的老婆馬氏是出名的嫌貧愛富,在姜太公還窮困潦倒的時候,想棄他而去,硬是強迫他休掉自己。
后來等到姜子牙成仙后,她又死乞白賴地回來找他,讓他念在曾經的夫妻之情給自己封一個神仙當當。
姜子牙拗不過她的死纏爛打,就心生一計,封她做了窮神,負責五窮,就是志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
老百姓對于這個集天下窮一身的神仙,自然是十分厭惡。
她是神仙,所以按照習俗三十晚上迎神,自然也有她的席位,人們只能默默忍耐。
等到了初五,就迫不及待地把她掃地出門。
五窮中志窮之所以排首位,是因為古人認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己不思進取,就算命運把橄欖枝拋到你手上,你也握不住。
命由己造,運由己求。
人終究要靠自己,生活的風雨要自己擋,人生的關隘要自己闖,唯有這樣,才會漸漸接近想要的生活。
初六
《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
意思在人前一天,也就是初六,人們會進行打掃,并在路上覆蓋七枚煎餅,把窮鬼送走。
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喜穿破衣爛衫。
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會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
傳說,正月初六,誰的家里比較臟,窮鬼就去誰家,讓其破財。
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希望除掉晦氣,以祈新年之安。
老話常說:財,不入污門。
環境就是一個能量場,家是什么樣子,我們就是什么樣子。
當家有凈氣時,福氣便不請自來。
初七
《占書》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傳說女媧創世之時,按照順序創造出了雞、狗等動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來,故初七為人的生日。
這一日,每個人都要尊重他人,官府不能處決罪犯,家長不能打罵孩子。
禮記有言,君子貴人而賤己。
身居高位的人不自以為是,和顏悅色對待地位低下的人。
腰纏萬貫的人不以財取人,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
真正的尊重,是強者不欺凌弱者,有一份同理心,不笑人難處;不戳人痛處。
過年,過的也是人生。這個最隆重的節日,藏著中國人的立世哲學。真正理解了春節,我們便能更好地過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