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發現9000年前文化遺址,專家:中華文明第一步,漢字起源于此
中國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深感驕傲。文字和語言都是人們交流的工具,蘊含著一定的意義和審美價值,因此文字的出現是文明誕生的第一步。世界上有許多古老的文字,比如中亞蘇美爾楔形文字,北非埃及象形文字,古中國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的文字,最早發現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便是用筆、結字、章法。
從甲骨文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它已經是一個比較嚴密且具有系統的文字了。然而任何一個成熟的文字都有一個必要的發展過程,因此,不成熟的漢字又是什么樣的呢?
今天筆者就帶領大家去看一個更為古老的文字,甚至可以說是漢字的新的起源。
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迄今為止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的留存,通過對該遺址的發掘,再現了淮河上游九千年前的輝煌,提供了黃河中游到淮河中下游之間新石器文化的連接點。
在當時那個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也是勢頭正盛,二者相得益彰,熠熠生輝。作為我們國家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賈湖遺址被確定為二十世紀全國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賈湖遺址的重大發現主要包括遺跡和遺物兩個部分,其中便有清理出的房址四十五座、陶窯九座、灰坑三百七十座、墓葬二百四十九座。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壕溝、小坑、柱等等,出土的遺物更是不勝枚舉,比如用于刻字的龜甲骨笛、陶器等等。
在賈湖遺址中出土的龜甲上,契刻有很多符號,總計17個。我們稱之為賈湖契刻,從符號的形狀來看具有多筆組成的結構,應該是為了表達契刻者的意圖,與甲骨文有些相似。有報道稱這些符號便是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但是在專家看來,這些符號很明顯是契刻者有意識刻畫的,可以說它是圖畫,但不能確定它就是文字。
在學者看來,文字在我國的形成歷經了一個緩慢卻又長期的發展過程,要想追述文字的源頭可能要把眼光放到8000年前,這些學者通過研究,認為在河南省新石器時代墓穴中所發現的賈湖契刻,便是最終演成漢字體系的最早前身。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經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最后提出了“賈湖契刻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出了嶄新的資料”。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也認為,這些契刻在龜甲、骨頭、石器、陶器上的文字確實應該是一種文字,如此一來賈湖契刻便成了商代甲骨文的歷史源頭。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賈湖契刻到商代甲骨文這中間至少有5000多年的歷史歷程,至于成熟的甲骨文為何會突然出現主要原因是載體的變化。但是想要找到更多過渡階段的文字載體,仍然是考古工作者需要努力的事情,也希望在未來科技技術進步的同時,能夠發現更多漢字起源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