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是古往今來永恒的話題。古人也和現代人一樣,對居住環境和生存環境的要求是非常高,也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很多方面都體現出古人強烈的環保意識。小編今天帶大家穿越一次,看看古人的環保是怎樣的。
一、提出“環保治國”理念
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環保治國”理念。《荀子》一書中第九篇《王制》,里面提到:“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大概意思是在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荀子的這種環保要求,稱為“圣王之制也”。
比荀子早約四百年的齊國上卿管仲便是位環保專家,管仲在任時,根據秋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不同環保要求,提出了環保“四禁”概念。據《管子雜篇·七臣七主》所記,其中之“春禁”是:“無殺伐,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谷賦。”管仲這種環保觀,不只提出了環保問題,還考慮到了民生。這種治國理念相當科學,齊國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與此不無關系。
第二、舜設世界上最早“環保部”-虞
從記載來看,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部”,就誕生在中國。據清黃本驥編纂《歷代職官表》,中國古代早期的環保部叫“虞”,“虞”,既是機構名,又是官銜名,其很大一部分職能與今天的環保部相同,但所管理范圍更大,山、林、川、澤的保護與治理,都是“虞”的職責。虞的編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即舜的“環保部部長”,朱、虎、熊、羆4人任“環保部副部長”。
伯益確是環保專家,環保部長做得相當稱職。從史書記載和傳說來看,伯益是嬴姓史祖,治水專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發明了水井,保證人類飲用水源免受污染;同時還是動物保護權威,即《漢書·地理志》中所謂“伯益知禽獸”。另傳,《山海經》也是伯益寫的。
在周代,“環保部”編制更大,但“環保部”被進一步細化,有山虞、川衡、林衡、澤虞等四個平行部門,統統歸“地官司徒”領導。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國學者埃克霍姆稱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漢時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國之后,又恢復了“虞官”。唐、宋、明、清諸時期,朝廷均設有虞衡司,此司即“虞部”,屬于最大中央部委工部的下級機構。
第三、古代環保法令
中國古代的環保立法,可以追溯到上古夏代大禹執政時期。《逸周書·大聚篇》記載,大禹在任時曾頒發了一條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當時春季實行“山禁”,夏季實行“休漁”,這對保護環境,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的作用。
到了周代,環保禁令的范圍變得更為寬泛了。據西漢劉向《說苑·指武》所記,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文王在攻打崇國時曾出臺“伐崇令”,里面有這樣的規定:地面部隊進入崇國境內內,“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所謂“毋填井”、“毋伐樹木”,即要求部隊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樹木,一句話,不得破壞崇國人民的生活環境和設施。
夏禹和周文王這些環保禁令,并不是專門為環保而定制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秦國出現了真正意義的“環保條款”——《田律》。這部法律因此被看成是中國最早的“環保法”。《田律》中,除了前代規定的春季不準亂砍亂伐外,還有多條環保規定。其中有兩條很新鮮,一是,規定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謂“雍堤水”;二是,不是夏季不準焚燒草木灰當肥料,即所謂“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特別是“毋敢夜草為灰”這一條,就今天來說,對保護大氣很有作用,可以避免大氣污染,減輕霧霾天氣。
第四、古代環保典范
古代不乏環保典范。杜甫、歐陽修等先賢的很多行為都不自覺地展現出了“環保”色彩。
◎杜甫—茅草串魚
公元759年,杜甫為躲避戰亂到成都居住。根據《云仙雜記》的記載,每天“以七金買黃兒米半籃、細子魚一串”,在這里重點想說的是“細子魚一串”。杜甫去市場買魚,而是從自家茅屋上扽一根茅草,溜達著就去市場了,看見魚,挑選好,用茅草往魚鰓上一穿,拎著便走,既輕便又環保。
◎歐陽修—敬字惜紙
古人說,要敬字惜紙。這雖然說是敬重文化的思想體現,但從另一個側面看來,也算是環保意識。宋代的歐陽修自幼即以實際行動踐行環保,他學習寫字的時候,是揮舞荻草稈在地上寫,當然,這是因為歐陽修家貧,但客觀上的確省下了不少筆墨紙硯,累計下來至少少砍了幾棵樹,少染臟了幾池水。
◎賈思勰—輪次采伐
古人缺乏一些科學技術,但觀念并不落后,所謂“可持續發展”,居然在史書中早有記載。北魏賈思勰“種三十畝,一年斫十畝,三年一遍,歲收絹百匹,永無盡期”的輪次采伐思想,被唐代人繼承,他們很少伐木做薪,但凡燒火首先考慮采用的是枯枝。
四、室內超前環保設備
古代的環保設備,在今天來看,也是充滿智慧的。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雁魚燈,燈盤內有兩道直壁圈沿,可控制燈盤轉動。燈罩為兩片弧形板,可轉動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亮度。
當燈火點燃時,利用大雁的脖子作為虹管,煙霧通過魚和雁頸導入雁體內,將吸進的煙塵溶于盛水底座,可以有效防止煙霧污染室內空氣。
古人尚有如此多的環保理念和技術,面對重度霧霾的現代,我們更應該為環保事業共享一份自己的力量,為大家的每一次呼吸負責!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從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