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房是居住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以及內蒙古地區的藏族同胞自古以來的主要的住宅形式。
碉房起源很早,可上溯到秦漢時期。
清朝乾隆皇帝執政時期,攻打大、小金川之役時,清軍就被碉樓所困,為此,還專門建造了不少碉樓用以練兵,熟悉攻防方式。
碉房由巨大的石塊砌墻,門窗較小,外面堅固厚實,因為其形似碉樓,所以用“碉房”稱之。
城市里的碉房往往以院落為全宅的中心,住宅環繞著小院。
鄉間碉房多依山建造,很少有院落。碉房平面方正,墻身上窄下寬,厚實粗重。
因為青藏高原一帶石料豐富,故碉房的外部多用石墻。
藏東地區石料少,大多采用土坯。因為高原地區風大,加之為防范打冤家(為報冤仇而發生的械斗)等行為,故底層一般無窗,只有通氣孔,兩層以上設窗的很少,即使有窗也很小,而且排列不齊。
碉房最常見的高三層,也有兩層、四層的,朝向一般是南向或東南向。
碉房樓層用土面層,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鋪一層細樹枝,在其上鋪20厘米厚的拍實土層,講究的還于土層上鋪木樓板。
因為這些地區雨水少,屋頂亦用拍實土層,約30厘米厚,屋面多用平頂,屋中間都有一小天井貫通樓層,作通風和采光之用。
就室內布局而言,兩層碉房一般底層養牲畜,樓層住人及建佛堂等,屋頂做露臺,供曬谷物以及在炎熱的夏季乘涼。
三層碉房底層置牲畜房和草料房;二層為臥室、廚房、儲藏室;三層以精心裝飾的經堂為主,附以曬臺。
四層碉房則底層飼養牲畜和堆放牛糞、牧草、雜物等;二層為灶房和貯藏室;三層為臥室;頂層設經堂和曬臺。
碉房二層有木構的挑樓伸出墻外,以擴大室內的空間和住宅面積;廁所常在樓上懸挑于外;各層以獨木梯相連。
這種住宅形式的出現與高原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畜牧業生產的特點、日常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和自衛防御需要有關。
過去建碉房缺少度量工具,施工時以人體某一部分的長度如“排”(兩臂側平舉,約170厘米)、“卡”(一掌,約20厘米)、“跪”(約12厘米)等作標準度量。
這些度量方法雖較原始,但簡便易行,古時的碉房施工人一直互相熟悉、學習并沿用。
建造碉房,用亂石砌墻時不用膠泥,不立桿,不掛線,只用少量黏土漿隨手砌筑。
用這樣原始的方法、這樣原始的工具建造成的高四五十米的石砌碉樓,可歷時數百年,經歷多次地震而不倒塌。
碉房有自己鮮明的建筑特色,碉房為墻體承重,亂石砌的外墻收分明顯,底層頗為厚重,上層木結構挑樓伸出墻外,形態輕盈,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碉房是依據地形而砌筑,與山勢地形極為協調。在造型上,由于善于結合地形,碉房組合高低錯落,形成了優美又富于變化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