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被梁思成先生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的發現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以及唐朝以前的木結構建筑。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紀玉堂四位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在佛光寺東大殿的大梁上發現題記墨跡,確證佛光寺東大殿是一座唐代建筑,建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而佛光寺前院一側的文殊殿則建于大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雖然規模也不小,但樣子相當普通。當年,梁思成先生對文殊殿進行測繪后說,建造文殊殿的匠人對物料的把握、對大跨度木梁的營造有特別卓越的想法,這令他非常吃驚。
梁先生在測繪圖里專門提到,“佛光寺文殊殿在近期加小柱子之前有很驚人的跨度”。所謂“很驚人的跨度”有兩處,一處跨度在14.1米—14.2米之間,另一處跨度為13.4米。后來,出于大殿結構安全的考慮,在晚期加了一些小柱子支撐。
文殊殿面闊7間,進深4間。一般的房子如果面闊7間、進深4間,在建造時會橫向8根柱子、縱深5根柱子密密地排列,一共40根柱子,安安全全,規規矩矩。建文殊殿的這個木匠卻不甘心使用這樣規矩的結構,而要別出新意。原本中間需要18根柱子的空間,匠人只用了4根柱子,那么,留出的大跨度就需要用木頭的額或者梁來解決問題。
第一個跨度約14.2米,從文殊殿一進門抬頭就能看見。一根木料跨過14.2米的長度還是非常震撼的。然而,對于當時的匠人來說,這么大的木料在這個跨度上還是基本安全的。梁先生測量后發現,此木料有75厘米高、53厘米寬。這個木料的梁高跨度比不足1:20,所以它在匠人心目中是相對安全的。
第二個跨度為13.4米,用的那根木料僅有48厘米高,33厘米寬。梁先生被嚇住了,我也被嚇住了。它是怎么實現這么大的跨度的呢?梁先生說,這是用了一個原始樸素的桁架體系,桁架體系中的一些構件協同起了作用。第一個構件梁先生稱之為“叉手”,是兩根斜撐,把上層的荷載傳遞到下層額的兩側,而不是跨中。第二個構件叫作“綽幕方”,是一根長條,跟叉手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像拱一樣的結構。第三個構件叫“侏儒柱”,這根柱子一方面聯系上下,另一方面固定了下面乳栿的后尾。第四個構件主要是用于承重的,梁先生叫它“由額”。但是,由于由額跨度大,兩邊需要支撐,所以左右兩個“合”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總之,由叉手、綽幕方、侏儒柱、由額、合共同組織起來起到了承重作用,用一組稍微小一點的木料取代了一根巨大的木料。
怎么來認識這個跨度和用材呢?可以和故宮太和殿比一比。佛光寺文殊殿用的是宋金時期的木料,那時候的木料如大料模方、廣厚方、長方、松方、小松方、常使方、官樣方、截頭方、材子方、方八方等,都有自己的規格。大料模方、廣厚方、長方、松方這些算作全條料,即整根原木采來,四方凈一凈,整個一條使用。而小松方以下,常使方、官樣方、截頭方、材子方、方八方等都是全條料切割開的,是鋸開的木料,不太適合用作大梁。
我們大概梳理了一下,就長度來看,那根13.4米的跨梁木料具有廣厚方的長度,但不具備廣厚方的厚度。再來看太和殿,它里面最長的木料是11.2米,比佛光寺文殊殿的第二跨度短2.2米。這足夠讓人感到驚訝,那個木匠得有多大的膽子,拿了那么一根不夠格的木料,想點辦法,就敢撐起這么大的跨度。
可以說,這個勇敢的木匠,他在設計上再一次像應縣木塔一樣“碾壓”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