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以天為干,以地為支,循環反復,周而復始。
干支紀年中,每一種組合,都是六十年一遇的中國年。
乙者,軋也,草木初生之狀,是天干的第二位。
巳者,起也,萬物盛長而起,是地支的第六位。
現在,又一個乙巳蛇年即將到來,一起來看看,自西周時期有確切紀年以來,47個乙巳年的故事。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伐魯】
禮崩樂壞的前奏,在這一年陡然響起。
貴為天子的周宣王,竟然對同出姬姓的魯國刀兵相向,只因他早年一個違背祖訓的決定。
當初,魯武公帶著嫡長子公子括和小兒子公子戲前往宗周鎬京朝見周宣王。周宣王一眼就看中了公子戲,要求魯武公立戲為魯國太子。一旁的大臣仲山父當場表示反對,認為這樣做會違反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周宣王不聽,執意指定戲為魯國繼承人。
魯國本來一家和睦、兄友弟恭,被周宣王這么一搞,全亂套了。公子戲后來按照周宣王的安排,繼承了魯國君位,是為魯懿公。但魯國人不滿周宣王的干預,公子括的兒子伯御也心有不甘,于是發動政變,殺魯懿公,奪其位。
公元前796年的春天,周宣王派遣王師討伐姬姓同宗魯國。在周王的大軍壓境下,伯御很快被廢黜、誅殺,隨后周宣王重新立了魯國國君。
《國語》載,“諸侯從是而不睦”。周宣王的任性妄為,仿佛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諸侯對周王室日益不滿,到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在位時,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更是讓天下諸侯寒心,最終,西周在犬戎的入侵下走向覆滅。
▲《伏羲女媧圖》。圖源:網絡
【公元前736年晉文侯去世】
據清華簡《系年》記載,春秋初期一位重要的國君晉文侯于是年去世。若按照《史記》,則如蒙文通先生所說:“史公紀晉文侯之年,已先《竹書》者且十年。”
晉文侯在位時,會同鄭武公、秦襄公,擁護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的周平王。與此同時,另一派諸侯擁立了周攜王。晉文侯以勤王之命,殺周攜王,鞏固了周平王的地位。
周平王在洛邑安頓下來后,賜晉文侯秬鬯一卣、彤弓一張、彤矢一百、盧弓一張、盧矢一百、馬四匹,稱贊他如文王、武王時期的賢臣一樣忠心耿耿?!渡袝の暮钪芳粗芷酵踬p賜晉文侯時所作。晉國上一個享有這種待遇的國君還是其始祖唐叔虞。
因此,晉文侯的離世,對于風雨飄搖的周王室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此后,周天子的號令聲更加微弱,諸侯爭霸愈演愈烈。
【公元前676年巴攻楚之戰】
大約在此一個甲子前,楚國滅了權國,將其遺民遷至那處(今湖北荊門東南)安置,并派大夫閻敖管理此地。閻敖治理那處十余年后,巴人大舉來犯,攻下城池,閻敖畏罪沿著湖水逃走,后來被楚國處死。閻敖一族是楚國建國之前部落聯盟的后代,因此,閻敖族人對楚國的處置十分不滿。
公元前676年,這個乙巳年,閻敖的后代在楚國發動了叛亂。冬季,西邊的巴人見楚國內亂,發兵攻楚,想要乘機撈一把。
這一仗打得很有戲劇性。楚文王率軍親征,卻初戰不利,敗給巴軍,不得不先撤回郢都(今湖北荊州),下令開城門。守城的官員鬻拳卻拒不奉命,意思是國君大敗而歸,不利于國家穩定。楚文王只好帶兵向東進攻黃國,取得一場勝利后再回朝。鬻拳認為,自己雖然忠心直諫,但畢竟違背君命,便自己砍去一足,后來又自殺,為楚文王殉葬。
【公元前616年楚攻麇之戰】
獨霸南方的楚國,依然是這一年的主角。
楚穆王(楚莊王之父)發怒了。他在前一年舉行了一次會盟,本應參加的麇國國君卻半路逃走,比開馬自達開會遲到還過分。麇國,位于今湖北十堰一帶,是與楚國相鄰的小國。春秋時期,小國往往依附于大國以求生存,麇國這個小弟緊挨著楚國,確實很難做。
這個乙巳年,楚穆王發動了對麇國的戰爭,先擊潰麇國軍隊于防渚(今湖北房縣),接著西進至钖穴(今陜西白河),把麇國打殘了。
事實上,對于不斷兼并小國的楚國來說,攻打麇國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借口。數年后,楚莊王即位,滅麇國,楚人入主麇地。
【公元前556年宋人逐瘈狗】
瘈[zhì]狗,即瘋狗。這是歷史上首次記載狂犬病。
十一月甲午日,宋人發現國都有“瘈狗”,紛紛跑到大街上追打。瘋狗溜到大夫華臣的家中,國人也跟著跑了進去,一副氣憤填膺的樣子。
原來,這個華臣名聲很差,他利用春秋時期禮制崩壞的機會,在宋國為非作歹,經常欺凌宗室大臣、破壞宋國政令。
正所謂,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叩門。當華臣看到大隊人馬追逐瘋狗到他家時,他總以為仇家要報復他,于是匆忙逃亡到了陳國。后來,人們就用“逐瘈狗”來比喻驅逐壞人。
【公元前496年吳越槜李之戰】
吳越爭霸,是春秋后期的重大事件。
這一年,吳國與越國之間爆發了槜李之戰。曾經擊敗楚國的吳王闔閭,遇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越王勾踐。
兩軍交戰時,越王勾踐將犯死罪的囚犯放出來,命他們在陣前自刎,威懾吳軍。吳軍沒見過這么癲的場面,一下子呆住了,越國的軍隊迅速發起沖鋒,一舉擊潰了吳軍。越國將領靈姑浮殺到陣前,用戈斬落了闔閭的腳趾,并搶走了一只鞋子作為戰利品。
闔閭退兵后傷重而死,臨終前,他囑咐其繼承人夫差,你能忘記勾踐殺了你的父王嗎?夫差回答,永不能忘。后來,夫差率領吳軍攻入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幾乎滅了越國,卻沒想到,老謀深算的越王勾踐在經歷臥薪嘗膽的蟄伏后仍能東山再起。
【公元前436年曾子有疾】
孔子已經去世43年了,此時,他的得意門生曾參(曾子)也即將走到生命盡頭。
《論語·泰伯》記載,這一年,70歲的曾子有病臥床不起,他把學生們召集到身邊,說:“你們看看我的腳,再看看我的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以后,我不用再擔心自己的身體遭受毀傷了,孩子們!”
不久后,曾子去世。這次病榻前的談話,成為曾子的最后一課,他被后世尊為“宗圣”。曾子希望,年輕人能愛惜自己的身體,不忘君子修養之道。此外,由于《論語》中記載了曾子之死,有學者認為,該書的編成時間正是在公元前436年之后。
【公元前376年晉國滅亡】
這個乙巳年,已成孤家寡人的晉靜公被韓、趙、魏三國正式廢黜,遷于端氏(今山西沁水),晉公室剩余的土地也被全部瓜分,晉國滅亡。這便是“三家分晉”事件的結局。
韓、趙、魏本是晉國的六卿,當初,他們滅掉了強大的智氏家族,瓜分晉國之地,只留絳與曲沃兩地給時任國君晉幽公。公元前403年,晉國已然名存實亡,周天子只好將韓、趙、魏三家封為諸侯,史稱“三晉”。經過數十年的經營,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登上歷史舞臺,曾經稱霸一時的晉國最終消亡。
三家分晉,一般被認為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
秦惠文王陷入了進退兩難之中。這年,四川盆地的巴、蜀兩個古國打起來了。
秦惠文王想拿下早就覬覦三分的巴蜀地區,但又擔心蜀道艱險、難以成功;并且擔心一旦分兵,勁敵韓國可能趁機犯邊。對此,秦國國相張儀主張不如進攻韓國,但大將司馬錯則主張趁機分兵滅蜀。
司馬錯說,秦國如果能得到巴蜀地區,不僅能擴充國土面積,而且取巴蜀地區的財賦,將足以使秦國富國強兵;且巴蜀可從水路攻擊楚國,“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
由此,秦惠文王最終定計,派遣司馬錯、都尉墨開鑿連通從陜西進入四川的金牛道,先后攻滅蜀國和巴國,順利奪得日后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由此為秦國日后統一天下,奠定了強勢的經濟、軍事基礎。
【公元前256年周朝滅亡】
東遷后的周王室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一直存續到了這個乙巳年。
此時在位的周天子,是“債臺高筑”的周赧[nǎn]王,他守著周王室統治的最后三十多座城邑和三萬多人口,而強勢崛起的秦國已經劍指關東。
周赧王見秦昭襄王快打要到周王室的地盤,于是接受楚國的建議,號令各國合力攻秦。這是戰國時期的又一次合縱攻秦,但和前幾次一樣不了了之。不自量力的周赧王沒有得到諸侯的支持,只有楚、燕兩國派了些援軍前來,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很快作鳥獸散。
秦哥很生氣,后果很嚴重。秦昭襄王在派兵攻取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負黍(今登封西南)二地后,順勢直撲東周王城。周赧王放棄抵抗,率領大臣、宗室在宗廟哭拜后,將余下的城邑獻給秦國,宣布投降。
至此,東周滅亡,周天子不復存在,而秦國已經準備好取天下而代之。一個大一統的秦朝即將到來。
【公元前196年韓信之死】
這是悲劇的一年。
年邁的漢高祖劉邦已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陷入一種孤獨的境地,他對功臣的猜忌,以及功臣對他的反叛,讓新生的漢朝動蕩不安。燕王臧荼、韓王信、代相陳豨、淮南王英布等先后起兵,劉邦為了平叛殫精竭慮。
外出征戰的劉邦路過故鄉沛縣,在宴會上擊筑而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豪邁的歌聲中蘊含著悲涼。
在都城長安,劉邦的妻子呂后決定用殘忍決絕的方式,減輕大漢天子的憂慮。
這一年,被貶為淮陰侯的開國功臣韓信仍被軟禁于長安。一日,相國蕭何前來,告訴他一個“好消息”,說是前方傳來平叛捷報,呂后邀群臣進宮朝賀。蕭何曾是韓信的伯樂,他的話,韓信愿意聽。
韓信跟著蕭何走向呂后一手布置的陷阱。到了宮中,呂后立刻命武士將韓信捆綁起來,以謀反的罪名,將他處死于長樂宮鐘室。
劉邦回到長安后,得知韓信已死,“且喜且憐”。
【公元前136年初置“五經博士”】
年輕的漢武帝劉徹在這一年推行了兩項重大改革:一是統一幣制。此前,西漢諸侯、富民有銅即可鑄錢,導致幣制混亂,漢武帝遂罷舊三銖錢,推行新鑄半兩錢。二是設“五經博士”,即《詩》、《書》、《禮》、《易》、《春秋》每經為一家,置博士,教授弟子,傳授經學。這是漢武帝又一次嘗試推行重儒政策。
漢武帝即位之初,便想以儒家思想取代漢初的黃老之學,作為官學,但被他那位熱衷于黃老的祖母竇太后緊急叫停。到了這個乙巳年,竇太后已經行將就木,政治權力大不如前,再也沒有人能阻止血氣方剛的漢武帝,他即將開創一個屬于強漢的時代。
【公元前76年遼東屯田】
這一年,是西漢元鳳五年。當遠在羅馬的同齡人凱撒還在四處求學、尚未開啟政治生涯時,漢昭帝劉弗陵已經從父親漢武帝手中繼承了一個無比龐大的帝國,并得到權臣霍光的輔佐。
當時,西漢的東北邊境經常遭到烏桓進犯?;艄獾呐龇睹饔驯话轂槎冗|將軍,多次出兵遼東,迎擊烏桓。
西漢為了鞏固邊境,推行軍屯政策,遣兵屯戍、發配罪犯,大批中原漢人涌入邊疆。于是,擊退烏桓后,漢昭帝“發三輔及郡國惡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遼東”。
▲馬王堆漢墓帛畫中的蛇身女神像。圖源:網絡
【公元前16年王莽為新都侯】
王政君為太后時,外戚王氏兄弟五人封侯,皆被任命為朝中重臣,天下的郡守、州刺史很多出自王氏門下。但王政君有個弟弟王曼,因為太早去世,沒趕上封侯的好時候,一家子也沒享受到榮華富貴。
王莽就是王曼的兒子。
父親走得早,王莽卻更加早熟,從小勤奮向學、生活簡樸,恭順地侍奉母親,跟叔伯家的孩子截然不同,成為世人眼里的道德楷模。叔伯們很欣賞王莽,朝野上下的人士也都在傳播他的美名。當王莽的伯父、大司馬王鳳病重時,王莽更是在床前悉心照料,親自嘗藥,忙得蓬頭垢面,一連幾個月都沒有洗澡。
公元前16年,30歲的王莽在世人的交相稱贊中迎來了封侯賜爵的高光時刻,被朝廷封為新都侯,以南陽新野之都鄉為封地。他后來建立的新朝國號即肇始于此。但初拜新都侯時,王莽繼續保持禮賢下士、清廉儉樸的“人設”,并沒有暴露自己的野心。因此,后世有句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span>
【45年西域十八國遣子入侍】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后,先是平定了中原群雄,后又多次抵御北方烏桓、鮮卑、匈奴的襲擾,但對遙遠的西域,東漢還未能恢復西漢強盛時的統治力。
這一年,西域的莎車王野心勃勃,攻打多個鄰國,想要兼并西域,索取沉重的賦稅。西域的車師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國大為驚懼,派他們的兒子到洛陽為人質,并奉上珍寶,希望漢朝再派西域都護,維持西域的穩定秩序。
不巧的是,漢光武帝在一年之內已經接連迎擊烏桓、鮮卑和匈奴的侵擾。一向冷靜的漢光武帝以“中國初定,北邊未服”為由,沒有同意西域十八國的請求,并把質子都送回去。質子們行至敦煌,西域十八國十分憂愁,于是通過敦煌太守再次向漢光武帝上書:“希望您留下我們的人質,至少可以向莎車宣稱,質子已經留在漢朝,大漢的都護不久就會出關,以此震懾莎車。”劉秀同意了。
從這一事件可知,即便經歷過兩漢之際的政治動亂,漢朝在西域仍享有極高的聲威,西域諸國大部分愿臣服于漢。
【105年吉成巫蠱案】
漢和帝劉肇在這一年駕崩了,繼任者是才生下來百余日的幼子劉?。h殤帝)。危急關頭,漢和帝的皇后、開國元勛鄧禹的孫女鄧綏以“女君”之名臨朝稱制。
鄧太后當時才25歲,如何在朝堂上站穩腳跟,是這位才貌雙全的女主亟待解決的難題,但很快,她的賢明就讓天下人折服。
為漢和帝辦喪事時,宮里亂作一團,遺失一箱珠寶。鄧太后認為,如果讓有關部門調查,他們對后宮不了解,可能會導致清白的人下獄。于是,她親自調查,宮女們平時都敬畏太后,犯事的宮女當即自首認罪。
同時,有人舉報漢和帝生前寵愛的宮人吉成行巫蠱之事,聲稱挖出了她詛咒鄧太后的木偶。人證物證俱在,經過宮廷事務總管(掖庭令)的審問,吉成也全部承認。
明察善斷的鄧太后卻認為,此事必有蹊蹺。吉成受漢和帝寵愛,鄧太后平時待她也不薄,何必偏偏等到和帝死后進行巫蠱詛咒,這樣做對吉成完全沒有好處。
鄧太后決定親自審案,果然查出,這起巫蠱事件是吉成的侍婢所為。鄧太后沒有因此牽連吉成,宮中皆嘆服太后圣明。
從此,鄧太后開始了長達16年的主政生涯。史稱,東漢母后之臨朝者,惟和熹鄧太后為最賢。
【165年段颎大破西羌】
東漢名將段颎[jiǒng],出自武威郡段氏,涼州豪族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征討東、西羌的戰爭中,前后斬六萬余級,累功封侯。
這個乙巳年,段颎為護羌校尉,延續此前兩年擊敗西羌的戰果,進擊西羌勒姐部,斬首四百余級,收降二千余人。隨后在河湟山谷追擊當煎羌,起初,段颎陷入頹勢,被羌人圍困三日。這時,隱士樊志張來到營中,對段颎說:“東南角無羌,宜乘虛引出,住百里,還師攻之,可以全勝?!倍物G采納其計策,于黑夜出兵,擊鼓還戰,取得大勝。段颎對羌人窮追猛打,無日不戰,斬首、俘虜數千人。當煎羌人饑餓窮困,各自逃散,轉入武威。
段颎在這一年取得的勝果,為兩年后平定西羌奠定了基礎。
【225年諸葛亮南征】
漢昭烈帝劉備病逝后,南中(今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地方勢力趁機發動叛亂。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進行南征。
諸葛亮兵分三路,他自己率領西路主力軍,由成都出發,直奔越巂(今四川西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了高定的叛軍。同時,馬忠率領中路軍攻打牂牁(今貴州福泉),擊敗朱褒。李恢率領東路軍從平夷(今貴州畢節)向建寧(今云南曲靖)進軍,遭遇當地部族的圍困,但李恢堅守并最終成功破敵。
五月,諸葛亮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在與南中首領孟獲作戰時,諸葛亮采用馬謖“攻心為上”的計策,對孟獲七擒七縱。最終孟獲心悅誠服,對諸葛亮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秋季,蜀漢軍大獲全勝。諸葛亮成功平定南中叛亂,加強了蜀漢對南中地區的統治,為蜀漢北伐解除了后顧之憂,同時也促進了南中地區與蜀漢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對西南地區的民族融合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85年慕容廆崛起】
這一年,鮮卑族的慕容部發生了重大變故。慕容部的首領被屬下所殺,其部眾擁立慕容涉歸的兒子慕容廆繼位。
慕容廆新官上任三把火,以慕容部和宇文部的世仇為由,上書晉朝,請求攻打宇文部,但晉朝沒有允許。慕容廆怒不可遏,竟然出兵進犯遼西,殺掠甚重。晉武帝命幽州軍討伐慕容廆,當時,晉朝正處于一統三國后的太康之治,兵力強盛,慕容廆沒能占到便宜,大敗而歸。
但是,慕容廆不認慫。同年,他又發兵東擊扶余國(今松花江中游一帶),率領慕容部的兇悍軍隊長驅直入,扶余王被逼自殺,國都被全部鏟平,慕容廆俘虜扶余一萬人而回。
慕容廆在歷史上初次登場,就展現出了驚人的戰斗力,他后來成為前燕政權的奠基人,而他的子孫在五胡十六國時名將輩出,威震天下。
【345年桓溫出鎮荊州】
這一時期,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國的動亂時代,而南方的東晉王朝,士族與皇權在互相平衡的同時,也屢生齟齬。
這一年,潁川庾氏的庾翼臨終前,希望由兒子繼承自己的官爵和職位,其中就包括掌管荊州這一地方重鎮。輔政的重臣何充是皇權的發言人,他極力反對庾氏繼續控制荊州,痛斥庾翼弄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在這場朝廷重新調整勢力格局的博弈中,出身譙國桓氏的桓溫可謂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作為一個實力弱小的士族,34歲的桓溫在會稽王司馬昱(即后來的晉簡文帝)和何充的推薦下被推上了前臺,成為新任荊州刺史,都督六州諸軍事。
桓溫出鎮荊州,宛如蛟龍入海,他不僅得到一個肥差,有了一塊可以大顯身手的地盤,還掌握了長江中上游的兵權。日后,桓溫將成為試圖打破東晉門閥政治規則的權臣。
【405年后秦拜鳩摩羅什為國師】
高僧鳩摩羅什,出自天竺貴族,從小在西域的龜茲(在今新疆省庫車、沙雅二縣之間)修行,名聞漢地,后在涼州傳授佛法。后秦姚興攻伐后涼,親迎鳩摩羅什至長安,并于這個乙巳年,正式拜其為國師,“奉之如神”。
姚興親率文武百官及中原僧人聽鳩摩羅什講經,又請鳩摩羅什翻譯從西域傳來的佛經三百余卷,大量興建寺、塔。后秦上至公卿,下至百姓,“事佛者十室而九”。
【465年乙渾專權】
夏季,五月癸卯(十一日),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去世。太子拓跋弘(北魏獻文帝)繼承帝位,大赦天下,尊嫡母馮氏為皇太后。按照慣例,要焚燒文成帝生前的衣物,后妃和百官親臨現場哭祭。火光燃起時,馮太后一度悲傷不已,哀嚎著撲向火堆,幸好左右侍從將她救出,過了許久,馮太后才醒來。
獻文帝拓跋弘即位時年僅12歲,侍中、車騎大將軍乙渾專權,假傳圣旨殺害尚書楊保年、平陽公賈愛仁、南陽公張天度等重臣。乙渾被任命為太尉、錄尚書事,后又升為丞相,位居諸王之上,朝廷事務皆由其決定。
乙渾沒想到,那位在先帝葬禮上過度悲傷的馮太后才是隱藏BOSS。次年,馮太后發動政變,誅殺乙渾,臨朝聽政。后來,她的孫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祖孫倆先后推動了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525年杜洛周起義】
這一年,北魏六鎮起義發生了重大轉折,發動起義的破六韓拔陵兵敗被殺。但是,北魏將被俘的六鎮兵民安置在河北冀、定、瀛三州時,正逢河北遭遇水旱之災,糧食短缺,出現大規模逃亡現象。
八月,柔玄鎮民杜洛周見機在上谷(今河北宣化)聚集流民,發動起義,年號沿用破六韓拔陵的“真王”,率軍迅速攻陷附近郡縣。鮮于修禮、葛榮等率軍響應,聲勢浩大的六鎮起義進入第二階段。
同年,六鎮兵民高歡、尉景、段榮、彭樂等都追隨杜洛周起義。盡管杜洛周起義最終失敗,但這些驍勇善戰的部將后來建立起東魏、北齊的政治班底。
【585年大索貌閱】
隋文帝楊堅在這一年頒布了“大索貌閱”政策,這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戶口清查改革。
大索,即各州縣大規模地清點戶口,詳細登記每個人的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等信息,目的是全面搜括隱匿人口,將所有人口納入國家戶籍管理。貌閱,即將百姓與戶籍上描述的外貌特征進行一一核對,重點核查是否有以小報大(詐老)、以大報?。ㄔp?。┑忍颖苜x稅和徭役的情況。同時,還要貌定百姓的“三疾”狀況,即根據病殘程度區分殘疾、廢疾、篤疾,為免除或部分免除賦役負擔等提供依據。
隋文帝規定,若出現戶口不實的情況,地方官吏里正、保長、黨長要被處以流刑;鼓勵百姓互相檢舉,并且強令親屬關系遠于堂兄弟者,一律另立門戶,以防藏匿人口。
通過此次檢查,當年新編入戶籍達1641500人,大大增加了隋朝的財政收入,也削弱了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和人口的直接控制。
▲《歷代帝王圖》中的隋文帝畫像。圖源:網絡
【645年玄奘取經回國】
正月二十四日,歷經長達17年的千辛萬苦后,高僧玄奘終于從天竺(今印度)回到了大唐京城長安。沿路擠滿了“追星”的人群,每個人都想目睹這位傳奇人物的容貌。
在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齡的接待下,玄奘進入下榻的弘福寺。
朝廷還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把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657部佛經以及其他珍貴寶物陳列出來,供官員士人瞻仰。因為盛況空前,必須動用京師治安衙司維持秩序,不許參觀者隨便燒香散花。
盡管玄奘當年違禁出關,但十多年過去后,大唐用盛典歡迎這位英雄的回歸。
【705年神龍政變】
神龍,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最后一個年號。
正月二十二日,太子李顯(即唐中宗)被發動政變的宰相張柬之等人簇擁到他的母親武則天的病榻前。
唯唯諾諾的李顯,在母親武則天面前顯得畏畏縮縮。此時,張易之、張昌宗等把持朝政的武則天男寵們已經被斬殺,但李顯仍然有點怯懦。
盡管已重病在身,但英睿的武則天仍然在人群中一眼看到了兒子李顯。她靜靜地說:“這件事是你讓干的嗎?這兩個小子(張易之、張昌宗)已經被殺了,你可以回到東宮去了?!?/span>
本來就是半推半就參與政變的李顯,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還是參與政變的大臣桓彥范搶上前去說:“太子哪里還能回到東宮去呢?天下思念李家,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應天意民心!”
政變的第四天,唐中宗李顯終于從母親武則天手中,奪回了他被剝奪已久的帝位,正式復位登基。而武則天,則于神龍政變的10個月后,在洛陽上陽宮崩逝,終年82歲。
武周覆滅,李唐復辟。
【765年郭子儀單騎退回紇】
十月,回紇、吐蕃合兵圍涇陽。
唐朝名將郭子儀親自上陣,欲說服回紇與唐結盟,共擊吐蕃。
回紇兵看到一名白發老將前來,不禁納悶,得知是郭子儀后,吃驚地說:“郭令公還在嗎?我們聽說大唐天子駕崩,郭令公去世,才敢進犯。”得知唐朝皇帝和郭子儀都建在,回紇人紛紛表示,要親眼見一見郭令公。
郭子儀決定赴約,部下們急忙勸阻。郭子儀卻說,敵軍是我們的幾十倍,不能貿然與之交戰,我要用誠意感動他們。于是,郭子儀和回紇首領當面會談,對他說:“我們曾經共度患難,如今你怎么把這份交情忘了?”一向敬重郭子儀的回紇人下馬齊拜,說:“果吾父也!”之后,郭子儀召集回紇人飲酒聚會,贈與羅錦,歡言如初?;丶v答應和唐朝和好。吐蕃聞之連夜退去,回紇與唐軍隨后追擊,大破吐蕃。
史書后來說,安史之亂后,天下安危,系于郭子儀一身達二十年。當其時,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825年李德裕獻《丹扆六箴》】
唐敬宗李湛是一個不安分的少年天子,面對日漸頹靡的晚唐朝政,他卻沉迷于蹴鞠和打野狐,經常不理朝政。這一年,唐敬宗要去驪山泡溫泉,大臣們屢諫不聽。大臣甚至叩頭跟他說,當年周幽王在驪山下被犬戎所殺,秦始皇葬在驪山,秦朝亡了,唐玄宗經常去驪山玩,安祿山造反了,先帝(唐穆宗)也喜歡幸驪山,享年不長。唐敬宗卻說:“驪山如此之兇,我宜一往以驗其言?!睆捏P山回來后,唐敬宗特得瑟,對左右說,別人說的話,有什么可信的?
名臣李德裕得知唐敬宗貪玩誤事,獻上《丹扆六箴》。其一為《宵衣》,諷敬宗視朝希晚;其二為《正服》,諷其服用乖異;其三為《罷獻》,諷其征求玩好;其四為《納誨》,諷其侮棄忠言;其五為《辨邪》,諷其信任群?。黄淞鶠椤斗牢ⅰ?,諷其游幸無常。
【885年唐僖宗還京師】
黃巢起義時,唐僖宗在四川躲避了整整四年。隨著唐軍奪回長安,這年三月,顛沛流離的唐僖宗終于重返長安,但昔日的繁華都城在歷經戰亂后,已經“荊棘滿城,狐兔縱橫”。唐僖宗在車駕上看著沿途的慘淡景色,凄然不樂。此時,朝廷所能號令的地方不過河西、山南、劍南、嶺南數十州而已。
不久后,軍閥混戰,進逼長安,唐僖宗被宦官田令孜挾持著出奔鳳翔,第二次逃離長安。這個“跑路皇帝”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挽回衰落的國運。
▲晚唐莫高窟第14窟南壁壁畫。圖源:網絡
【945年閩國滅亡】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的奠基人王潮、王審知割據一方,忠孝傳家,保境安民。但王審知去世后,閩國王氏兄弟鬩墻,內亂頻發。
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南唐中主李璟得知閩國內亂,發兵入閩。這個乙巳年,南唐軍攻破建州(今福建建甌),閩國末代君主王延政(王審知第十三子)投降,閩國滅亡。
王潮、王審知入主福建時,使當地百姓在亂世之中得以休養生息,閩國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王氏昆仲深得民心;到了閩國滅亡前夕,王氏后裔倒行逆施,民心盡失,百姓爭先恐后去砍伐樹木、開山辟道,迎接南唐軍到來。自王審知被封為閩王算起,閩國政權共存在36年。
【1005年宋遼置榷場】
此前一年的十二月,澶淵之盟簽訂,宋、遼約定為兄弟之國,軍事沖突歸于平息。
這個乙巳年,北宋于河北雄州、霸州、安肅軍、廣信軍設置榷場(邊境地區的互市市場),史稱“河北四場”,遼則重置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榷場,宋遼邊境貿易步入正軌。
同年,宋真宗遣散之前召集戍邊的河北諸州丁壯歸農;宋遼互遣生辰使,互相祝賀蕭太后和宋真宗的生辰。此后,宋、遼和平往來長達百余年。
【1065年蘇軾夫人王弗去世】
這一年,宋夏之間發生戰事,遼主更易年號,北宋朝廷有禮儀之議,但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事件,即蘇軾的夫人王弗去世。
王弗比蘇軾小三歲,跟蘇軾過了十年美滿的婚姻生活。蘇軾曾想起,王弗剛過門時,蘇軾讀書,她只是坐在一旁做針線活,沒有人知道她其實知書識字。直到有一次,蘇軾背書,背著背著卡殼了,在一旁的王弗悄悄提示了一句。這讓蘇軾大吃一驚,拿起書逐一考問王弗,結果她都能答出來。
蘇軾做官后,王弗陪同到了鳳翔。每次有客人來找蘇軾,她都躲在屏風后聽雙方談話,客人離去后,她會幫丈夫判斷此人值不值得深交。她知道丈夫心直口快,吃了不少苦頭,所以希望自己能夠幫助丈夫在復雜的人性面前少栽跟頭。
蘇軾回憶說,她的這些觀察和判斷,事后大多得到了證實。
1065年,蘇軾的事業正處于上升期,王弗卻不幸逝世。王弗病逝后,蘇軾很長時間都感覺失去了依靠,頗為失落。在王弗去世十年后,他還夢到了她,醒來悲痛欲絕。他披衣下床,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感人至深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1125年金滅遼】
這一年,女真人的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城略地,打得遼末代皇帝天祚帝四處逃竄。兵敗國破的遼天祚帝在逃亡大漠的途中糧草斷絕,只能飲冰雪止渴,隨后被金兵俘虜。
至此,金滅遼,女真人取代契丹人,成為北方的新霸主。
【1185年金太子允恭去世】
這一年,金世宗之子、太子完顏允恭病逝,終年40歲。
完顏允恭是漢化程度較高的女真貴族,性好丹青,善畫人物、馬匹、獐鹿、墨竹。允恭生前表現出了優秀的政治才能,多次參與問政議事,禮待大臣,深得人心。在允恭去世的前一年,其父金世宗巡幸上京(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下詔讓允恭守國,并制作“守國之寶”授予他。
臨行前,金世宗對太子允恭說:“此次巡幸可能會留在那里一兩年,讓你來守國,這就像農家種田、商人盈利,只要不壞了父親的產業,就能繼承家業了?!痹使Э拗妻o,但金世宗還是堅持讓太子守國。
允恭留在京城,時刻保持謙恭,免了群臣問候的禮儀,期間還主持科舉考試、親自祈雨,沒想到,這位賢能的太子在守國期間突然病危,不治病卒,留下一個撲朔迷離的疑團。
完顏允恭也是金章宗、金宣宗的生父,后來被追尊為顯宗。
【1245年教皇遣使蒙古】
這一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派遣方濟各會士柏朗嘉賓,前往蒙古帝國的都城哈拉和林,試圖勸服蒙古大汗停止征戰。
此前,蒙古發動了多次西征,鐵蹄踏破歐洲,攻占莫斯科、基輔,蹂躪波蘭、匈牙利,在伏爾加河畔建立起了欽察汗國。羅馬教廷想起被上帝之鞭征服的恐懼,希望說服蒙古統治者皈依天主教并停止對基督徒的殺戮。
教皇的使者到來時,窩闊臺汗已因豪飲中風而死,其子貴由尚未正式即位。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談判都是徒勞,使者柏朗嘉賓并沒有成為蒙古大汗的“嘉賓”。次年,蒙古才向羅馬教皇回信,信中沒有同意教皇的要求,反而用波斯語寫著,要羅馬教廷和其他歐洲君主向蒙古臣服。
【1305年大同路地震】
四月乙酉,大同路發生地震,其聲如雷。路,是宋元時期的行政區域名,大同路轄境相當今山西大同市、陽高縣、天鎮縣,河北省懷安縣、陽原縣等地區。
史載,此次地震,“壞官民廬舍五千馀間,壓死二千馀人;懷仁縣地裂二所,涌水盡黑,漂出松柏朽木”。元朝皇帝遣使以鈔四千錠、米二萬五千余石賑災,并免除了當年的租賦、稅課、徭役。
【1365年朱文正被軟禁】
吳王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在到達人生巔峰后迅速隕落。
這一年,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于桐城縣,從此被軟禁,直到郁郁而終。
朱文正是朱元璋長兄朱重四之子,年少時投靠起兵的朱元璋,屢立戰功。朱元璋曾問侄子:“你想當什么官?”朱文正說:“叔父成了大業,何患不富貴。如果先給親戚封官賞賜,何以服眾!”朱元璋聽了很高興。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率領孤軍,抵御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堅守85日,成就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守城戰。朱元璋稱吳王,建立大都督府后,任命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諸軍。
但是,朱文正居高自傲,愈發驕縱,和朱元璋的關系逐漸破裂。有人舉報朱文正有異心,朱元璋便將其免官,軟禁于桐城,幸虧朱元璋的妻子馬氏勸說道:“此兒只是個性剛強罷了?!敝煸安艣]有痛下殺手。
【1425年明仁宗去世】
洪熙元年(1425)五月,48歲的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在位僅10個月。
早在靖難之役,朱高熾坐鎮后方,有守城之功;永樂年間,朱高熾多次監國,代行皇帝權力管理朝政事務。
即位后,朱高熾一改父親朱棣好大喜功的做派,針對父親伐漠北、征安南,導致十室九空,民苦徭役的現狀,頒布了“寬恤之令”,進行賑災,蠲免賦稅,與民同利。在政治上,朱高熾改變了永樂朝內閣“只備顧問”的權限,賦予閣臣參贊機要、票擬等權力。此外,他還改定科舉名額、遣官察民利病、嚴禁法外用刑、下詔赦免建文舊臣的家屬。
縱觀中國歷史,皇帝廟號眾多,除了值得歌功頌德的高祖(太祖)、太宗之外,大概所有王朝的君主們,都想獲得“仁宗”的廟號——“慈民愛物,功施于民曰仁”。
這個廟號實在是太難得了,以至于在將近500位帝王候選人中,也不過僅有數人曾經榮膺此銜,明仁宗朱高熾就是其中之一。
【1485年申溺女之禁】
明成化年間,溫州訓導鄭璟上任后,發現浙江溫州、處州、臺州三府存在丟棄、溺殺女嬰的陋習。原因竟是,這些地方存在嫁女比排場、比嫁妝的現象,以致一些家庭難以承受,不愿生養女孩。
這一年,各地多災厄,明憲宗傳詔天下求民“直言”。鄭璟抓住這個機會,上書言事,稱溺女之俗殘忍不仁,上違天和,下傷民生,希望朝廷立法禁止。
于是,明憲宗下詔申溺女之禁:“人命至重,父子至親……自后民間婚嫁裝奩,務稱家之有無,不許奢侈,所產女子,如仍溺死者,許鄰里舉首,發戍遠方。”
【1545年狀元林大欽去世】
這一年,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葬母于潮州桑浦山之麓,隨后于歸途中病逝,年僅34歲。
林大欽是廣東潮汕地區歷史上唯一的文狀元,他幼時即嗜學,以弱冠之年蟾宮折桂,但目睹了嚴嵩弄權、朝政昏暗后,林大欽不慕榮祿,以母老乞歸,回到家鄉講學,即便朝廷多次征召,他也辭官不就。
潮汕地區廣泛流傳林大欽的軼事,他的故事在當地影響深遠,比如,潮汕“出花園”習俗中的穿紅木屐、吃雞頭等俗例,據說就是從林大欽考狀元的經歷演變而來。
【1605年詔罷各地礦稅】
萬歷年間,明神宗設礦監稅使,由宦官充任,于各處橫征暴斂,先后激起多起民變。十余年間,大臣多次上疏諫阻,但明神宗不以為然。
這個乙巳年,內閣大臣再次議論礦稅之害,并說開礦恐傷天地靈氣,不利于皇帝的“龍體”。明神宗這才下詔罷礦監,以稅務歸有司,將歲輸所入的一半歸于內府,另一半歸戶、工二部,但政策出臺后,礦監稅使并未撤回,直到萬歷帝死后才真正結束。
【1665年京師地震】
三月初二日,北京發生強烈地震,在“一陣地動”之后,宮殿和全城震顫,房屋倒塌無數,城墻塌陷約百處??滴醯郏〞r年12歲)和太皇太后(孝莊)、后妃等撤離到紫禁城內的開闊之處,在帳篷中住宿。當天還接連發生三次地震,此后三日內都有余震,眾多百姓無家可歸,露宿街頭。
【1725年雍和宮定名】
康熙帝的第四子胤禛(雍正帝)入主紫禁城后,他之前做親王時居住的府第,即雍親王府也被升格為宮殿。這一年,雍正親自為自己的故居定名,改雍親王府為“雍和宮”。此處是雍正帝生活了大半生的居所,也是乾隆帝出生的地方,可謂“龍潛福地”。
到了乾隆年間,雍和宮正式改為喇嘛廟,成為皇家寺院。三百年后的今天,雍和宮已是香火鼎盛的旅游勝地,擠滿了前來燒香求簽的年輕人,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只求財運,不問姻緣。
【1785年陳世元在河南種植番薯】
自從明朝末年,福建老秀才陳振龍引種的番薯成功繁殖之后,這種利澤萬民的農作物從福建等地開始不斷傳播。陳振龍及其子孫將番薯的種植,視為家族代代相傳的使命。在陳氏家族幾代人的接力下,從山東到河南,再到北京通州地區,番薯種植如火如荼傳播開來。
乾隆五十年(1785),陳振龍的五世孫、福建監生陳世元在災荒年將番薯種植技術推廣到河南,卻因年邁體弱,積勞成疾,不幸在河南病故。乾隆皇帝聞訊,賞其職銜。同年,認識到番薯巨利的乾隆發出圣旨,下令在全國大力推廣番薯種植,“使皆知種薯之利,多為栽種”。
在番薯、玉米等農作物的廣泛種植和有力支援下,中國的人口在康雍乾時期迅速增長,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增長至3.13億,到了道光十四年(1834),人口超過4億。
【1845年林則徐推廣坎兒井】
鴉片戰爭后,力主禁煙的林則徐不幸“背鍋”,被貶至西北,遣戍伊犁。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之志。
在吐魯番考察期間,林則徐發現了“坎兒井”的妙用:“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坎兒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和中原地區的井有所不同,坎兒井更像是一種“人工地下河”,可為天旱缺雨的地區提供水源。
這一年,林則徐行程萬里,將坎兒井推廣到庫車、阿克蘇、烏什、和田、喀什噶爾、葉爾羌及伊拉里克等地。后來,人們將林則徐主持新開挖的坎兒井稱為“林公井”。
【1905年廢除科舉制】
1905年,面對晚清以來的內憂外患和教育近代化的需求,袁世凱、張之洞、端方等多位督撫大員聯名上奏《請廢科舉折》,指出科舉制度阻礙了新式教育的發展,不利于培養實用人才,請求立即廢除科舉。
9月2日,清政府發布上諭,宣布自1906年起,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正式廢除了在中國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
【1965年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1965年11月10日,《文匯報》發表了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該文對歷史學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創作的京劇劇本《海瑞罷官》進行批判,將劇中的“退田”、“平冤獄”等內容和當時的政治聯系起來,從而脫離學術討論和文藝創作的范疇,指責《海瑞罷官》“并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
【2025年】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歷史長河奔騰不息,它見證了王朝的興衰更迭,目睹了文明的燦爛輝煌。在這滔滔長河中,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多少無名之輩辛苦耕耘。
每個人像一滴水珠,能凝為不朽的冰川,封存往昔的記憶,在漫長歲月中見證滄海桑田;也能在暖陽輕撫下,反射出五彩的華光,于轉瞬即逝間,點亮剎那的美好;可以匯聚成磅礴的浪潮,浩浩蕩蕩地奔赴時代的征程;也可以在無聲處潤澤萬物,滋養著世間的生機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