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古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琉璃構件的大量運用。此處的琉璃,是指在初次燒造陶土制品的表面,附上以石英為主要成分、以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的釉料,在低溫下二次燒造而成的制品。宮中琉璃構件可見于瓦頂、墻體、影壁等部位。與普通陶土材料制成的構件相比,琉璃構件不僅有更好的防水、保溫、防風化功能,還有利于凸顯皇家建筑的金碧輝煌的色彩。而從燒造角度而言,故宮建筑琉璃的傳統(tǒng)工序主要包括制坯、上釉、燒制等過程,其技藝包含了豐富的古代智慧。
從制坯技藝角度而言,選土、制泥、塑形等過程均具有科學性。
選土,即選用制作琉璃構件的土原料。故宮用琉璃構件的原料,主要產(chǎn)于今北京市門頭溝區(qū)的琉璃渠村。村西有子槐山,坩子土為山中特產(chǎn)。坩子土的主要成分是高嶺土,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耐火性。用這種材料燒制的構件不易開裂,且燒制后的構件可塑性適中,適合于做各種形狀的構件。
制泥,即將坩子泥制成坯胎泥的技藝。其工藝過程為:將原料中的渣子挑出,攤開晾曬一段時間,碾磨成粉末,然后置入水池中,浸泡5-7天,再取出光腳反復踩動攪拌。上述做法,可使泥土的顆粒均勻,光華油潤,易于成型。
塑形,即將坯胎泥制作成坯胎的技藝。傳統(tǒng)塑形做法為采用模具與雕刻相結合,前者有利于坯胎成型,后者有利于獲得精美紋飾。如對太和殿正吻(屋脊兩端的龍頭狀裝飾物)塑形時,工匠按照其輪廓尺寸,制作一套模具。在模具內(nèi),分層注入泥,每層分別用腳踩實,形成粗坯。在粗坯表面印上正吻花紋,并用鏟刀等工具將圖案雕刻出來,形成實心坯胎。當實心坯胎干燥至硬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將內(nèi)部的泥用鏟刀掏出,形成空心坯胎。其優(yōu)點是減重、不影響外觀、易于燒透。
從上釉技藝角度而言,釉料的選用包含了豐富的古代智慧。宮中不同顏色琉璃瓦的釉料配方比例,明萬歷年間《工部廠庫須知》有明確規(guī)定,且可為其他琉璃構件上釉提供參考。以黃色釉料為例說明。對于每一料(1000塊)琉璃瓦而言,黃色釉料配方比例為:“黃丹三百六斤,馬牙石一百二斤,黛赭石八斤”,即黃丹、馬牙石、黛赭石的重量比為38.25:12.75:1。此處,黃丹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鉛(Pb3O4),馬牙石為一種富含二氧化硅(SiO2)的石料。黃丹與馬牙石的主要用途為合成釉料。黛赭石是一種氧化物類礦石,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Fe2O3),主要作用是使釉料呈黃色。
釉料的提取,亦包含豐富的古代智慧。以黃丹為例,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八“金石部”中,例舉了黃丹提取的三種方法。其一是將鉛與硝石混合升溫,可得胡粉(堿式碳酸鉛,2PbCO3·Pb(OH)2),再升溫可得黃丹。其二是將鉛與醋在高溫下混合,其中鉛可氧化成氧化鉛(PbO),氧化鉛再與醋(含醋酸)反應生成堿式碳酸鉛,再升溫即得黃丹。其三是利用鉛、硝石、硫磺、醋,在高溫下生成黃丹;其中,硝石可促使鉛氧化,硫磺有助于著色,氧化鉛與醋反應生成黃丹。
從燒制技藝角度而言,其科學性豐富,以構件裝窯的方式為例說明。燒造琉璃構件的窯,平面為長方形,立面為倒“U”形。燒窯時,窯內(nèi)下部火焰集中、溫度較高,窯內(nèi)上部離火焰較遠、溫度較低。在釉燒階段,為了確保構件都能夠充分的進行化學反應,古代工匠們巧妙地調(diào)整了釉料的比例:下部的構件適當增加二氧化硅的比例,以延長其熔化時間,這種釉料稱“硬方”;上部的構件則適當?shù)販p少二氧化硅的比例,這種釉料稱“軟方”。這樣一來,位于窯內(nèi)上下部的構件,經(jīng)過燒造后,可達到色澤一致。如光緒三十年(1905),北京門頭溝琉璃窯釉料的配方中,在用鉛均為30斤的前提下,綠釉之“硬方”含馬牙石13斤,“軟方”則含馬牙石11斤。
需要說明的是:故宮建筑琉璃包含兩次燒造過程:第一次稱為“素燒”,控制溫度約為1050攝氏度,燒熟的構件表面為白色略帶黃;素燒后的構件經(jīng)上釉后,再進行第二次燒造,此次過程稱為“釉燒”,控制溫度約為980攝氏度,以確保坯釉結合牢固。出窯后的構件,即為琉璃制成品。
綜上可知,故宮古建琉璃的傳統(tǒng)燒造技藝,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其中包含的科學機制,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