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雨果曾說:“建筑是石頭的史書”。
在旅行中,我們會見識到形形色色的建筑,當面對這些古代建筑時,我們該看點啥?又當如何讀懂這本“史書”呢?
這篇文章將帶你踏入歷史的長河,了解古代建筑的魅力,讓你輕松成為文化達人!
▲晉祠圣母殿北宋
入門級:分清種類是關鍵
首先,在中國古建筑中,建筑的分類是非常講究的。
游玩中,作為小白的你最基本的要分清——普通常規(guī)的宮、殿、亭、樓、閣、廊、榭....
宮:
上古時,宮只是指一般的房屋,無貴賤的分別,秦以后,才專指帝王的住處。
宮室一般朝南,其內(nèi)部又分為堂、室、房
殿:殿堂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為莊重的地方,供奉著神明,舉行著祭祀儀式。
殿即堂,漢以后習慣稱堂為殿。
亭:亭在古時是公家的房舍,建在路旁,以便旅客投宿。
秦漢時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
樓:樓者,重屋也。所謂的“樓”指的是很多層的屋子,在古代稱為重屋。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閣,所止扉也。作為古代一種特有的建筑形式,“閣”最初指的是閣板。后來,閣成了與樓相對應的架空小樓房。
在南方,樓房上的小房間也被稱為閣。
廊:原是指房檐下的過道,后演變成多種形式,如:長廊、短廊、回廊、飛廊、半壁廊等。
廊,通道也。入門穿廊,過前后廳。
榭:臺上的木結構建筑叫榭,特點是只有楹柱花窗,沒有墻壁。臨水者叫水榭。
蘇州,榭園
認完上述的基本常見的古建只是初級階段,下一步,要看的就是年代——即,哪個歷史時期的建筑?
通常來說,中國古建筑中,年代久遠的很少。
古代以木制建筑為主,太過久遠也無法保存到現(xiàn)在,所以,唐朝及以前的建筑很少很少,大多數(shù)的建筑都是宋代及以后建造的。
那么,問題來了——當你去某一地方游玩時,看到一座古建筑,分辨是哪一建筑后,你能判斷它的年代嗎?
▲廣仁王廟正殿唐代
進階篇:判斷了年代,已很牛!
對于古代建筑來說,年代上風格有系統(tǒng)性。
一般,唐代——五代——遼,可視作一條傳承;而宋——金,視為一條傳承;明——清,又是一條傳承。
下面這些圖文,教大家如何分辨這些傳承線,一定一定拿小本本記好,旅游時按照方法對一下。
到一地游玩,古代建筑旁邊拍照合影了,后退,拉遠幾步,來,我們看一看它的屋頂。
不要小瞧這個屋頂,就屋頂來說:
唐宋古建筑的屋頂坡度舒緩、山檐深遠,整個立面很是莊重穩(wěn)定,看到后給人的視覺感受舒展、大氣。
如圖,這個殿是唐代的,感受一下:
▲南禪寺大殿唐代
而明代、清代的建筑,屋頂坡度相對陡峭,裝飾上也比較富麗堂皇,一眼看去雖稍顯笨重,但卻更顯威儀,比如北京紫禁城:
▲明清故宮太和殿
如果屋頂沒有看明白,別急,我們走近一些,站在建筑下面看一看它的斗拱。
不錯,斗拱,可是判斷建筑年代的重要特征。
下面這幅圖中的斗拱,你看到后什么感受?
碩大?繁雜?結構復雜?
如果碰到這種的,年代大差不差坐落在唐宋時期。上圖是唐代,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斗拱。
唐宋時斗拱有重要力學作用,一般比較碩大,屋檐就會比較出挑深遠,所以,有時會感覺斗拱的尺度比實際大得多。
再來,對比一下明清:
明清建筑斗拱
明清斗拱則多為裝飾,比較小,出檐變短。
造成兩者差異的原因是——隨著建筑技術提升,柱頭間的構架整體得到加強,所以斗拱在明清時期不再是受力的構件,而成為裝飾性的構件。
▲應縣木塔斗拱遼代
屋頂、斗拱,還是分辨不出,判斷不來,還有一招兒,走進里邊,看一眼梁和柱。
唐宋和明清的梁柱有一很大的不同點:唐宋融入曲線美;而明清多為直來直往。
▲佛光寺構架 唐
唐宋時期,古建筑在梁的兩端會做“卷殺”,做成“月梁”樣式,看上去使得建筑在視覺上富于變化,如下圖:
而明清官式建筑的梁、柱,大都是簡單的直來直去,會少了些藝術美感。
最后,讀完上述不同類型不同時代的古建筑你會分辨和判斷了嗎?
在旅行中,按上述方法,你可以合照之余放下手機,觀察一下外觀、結構,欣賞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魅力,感受古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