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十大狀元,是科舉時代的耀眼星辰。孫伏伽,大唐首位狀元,以直言敢諫開先河,為后世樹立了剛正不阿的典范。文天祥,不只是狀元,更是民族英雄,在山河破碎之際,以一身正氣抗爭到底,其《正氣歌》傳唱千古,彰顯不屈精神。
鄭顥,唯一的駙馬狀元,特殊身份下的他,在仕途與皇室生活中演繹別樣人生。而裴思謙,憑借厚臉皮靠權勢拿下狀元,與其他正途狀元形成鮮明對比。趙楷,貴為皇子卻低調應試奪冠,展現非凡才華。
張孝祥詞風豪放,文學成就斐然;畢沅在學術領域深耕,《續資治通鑒》影響深遠。史大成、劉春霖,一個開啟浙江狀元潮,一個成為末代狀元,都在科舉史上留下獨特印記。
這里討論的就是頗具傳奇色彩和影響力的十位狀元。
孫伏伽: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狀元及第,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他為人忠直誠懇,敢于直言上諫,有魏征之風,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
文天祥: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提名狀元。他是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鄭顥:唐朝會昌二年(842年)狀元,唐憲宗朝宰相鄭絪之孫,出身滎陽鄭氏,幼而爽悟,博聞強識。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可考的駙馬狀元,迎娶了唐宣宗的女兒萬壽公主,累遷右拾遺,后任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秘書監、兵部侍郎等職。
裴思謙: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戊午科狀元及第。他巴結權貴宦官仇士良,以仇士良的薦舉信威逼主考官高鍇,最終獲得狀元之位,被稱為臉皮最厚的狀元。
胡旦: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戊寅科狀元。他少有才學,善于文辭,后因上《河平頌》,議論時政,忤怒太宗,貶為殿中丞,又因上《平燕議》,建議出兵收復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賞識,起為左補闕等職,著有《漢春秋》《五代史略》等。
趙楷:宋徽宗第三子,封鄆王。他偷偷參加了重和元年的科舉考試,因文采非凡,在殿試中發揮出色,奪得頭名狀元,是中國歷史上身份最高的狀元。
史大成: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漢榜狀元,為清朝浙江第一位狀元。殿試時,其考卷被主考官擬為第三,順治御覽時,推崇其行文雅正,書法端莊秀麗,推其人品,于是欽定他為狀元。浙江民間有諺“始于史,終于鐘”,而清朝浙江所出的最后一個狀元名叫鐘駿聲,驗證了這一說法。
張孝祥: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狀元及第。其詞“豪壯典麗”,尤以忠憤悲慨的愛國詞為世所名,與張元干一起號稱南渡初期詞壇雙璧,是南宋詞壇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對后世詞壇產生了重要影響。
畢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狀元及第,清代著名學者。他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巖山人詩文集》等,在學術上有很高的成就。
劉春霖:晚清德宗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他在詩書畫上均有極高的造詣,尤擅小楷,其小楷書法有“楷法冠當世,后學宗之”之譽,至今書法界仍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
他們是科舉制度的佼佼者,也是各自時代的代表,書寫著華夏科舉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