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男女雙方結親就得講究個“門當戶對”,指的是兩家人的經濟條件以及社會地位相差不大,互相匹配。
“門”與“戶”,對于如今來說好像沒什么區別,很多場景下它們兩者都可以互換使用,門有時指戶,而戶有時也指門。
比如現在的“入門”和“入戶”所表達意思基本一樣,“足不出戶”也表示不出門。
因此門和戶一般情況下都可以指門,但在古代它們卻不能混用。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其撰寫的《說文解字》中對門和戶的解釋:“戶,半門曰戶”,“門,聞也。從二戶,象形。”
從文字的發展來看,門繁體寫作“門”,戶寫作“戶”,它們都是象形字,出自于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戶”就是一扇有轉軸的門板,而門有兩個對稱的門板,這么看戶就是門的一半。
所以說兩扇門板的叫做門,一扇則被稱作戶,這就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可知門“從二戶”,門大戶小,估計早先的房子都只有一扇門板,稱作“戶”,后來房屋變得越來越大,戶就做成了兩扇門板,成為了“門”。
放到以前農村,進院子的大門或是沒有院子的堂門都是兩扇,因此它們是門。而進了院子以后,不同房間的小門只有一扇門,就只能稱作戶了。
南朝梁陳官員顧野王撰的《玉篇》也曾提到:“門,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戶,在區域曰門?!?/span>
根據顧野王的說法,“門”和“戶”有著不同的功能。按功能來說,門主要用作為進出房屋的通道,而戶則是用于區分房屋整體的空間,形成不同的房間。
所以“千門萬戶”一詞中,戶的數量要遠大于門,畢竟一家人可能只有一兩個用作進出的大門,但用于分隔房間的戶有很多。
門和戶也指兩種不同的門,比如在古代的農村,進房的大門被叫做門,而房屋的后門則叫戶,方向不同。所以農村有句古話叫做“門要常開,戶要常閉”,這樣才能財源廣進而不外流。
后來“戶”演變為“一戶人家”,逐漸代指一家人的意思,形容的是一個整體。而門的含義也漸漸包含了戶,指房屋周圍內外所有的門。
同時“門”也可以表示家族或家人,但似乎等級比“戶”卻要高一些。
古往今來,普通老百姓房屋向來較為簡陋,叫一戶人家,因此戶可以是“農戶”、“獵戶”或是“漁戶”。
而那些達官顯貴所住的豪華府邸、別墅,通常為深宅大院,一般有幾道大門,所以門就組成了“名門望族”、“豪門”以及“將門”等詞匯。
按照這個觀念,如今大多住商品房的“門”,主要用于區分不同的人家,應該稱作戶。而小區的大門或消防門這種兩扇的門,同時也作為進出通道,才能叫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