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視頻盛行的時代,非遺短劇憑借“短平快”的特點,迅速成為大眾關注非遺文化的新窗口。然而,如何在有限的時長內,將深厚的非遺文化以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成為非遺短劇創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01、精準選材
挖掘非遺故事內核
非遺文化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從傳統技藝到民間藝術,從民俗風情到傳統醫藥,每一項非遺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價值。
在創作非遺短劇時,首先要精準選材,挖掘那些具有強烈故事性和情感張力的非遺項目。
比如,蜀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其針法細膩、色彩絢麗,背后卻有著一段段關于傳承與堅守的動人故事。
創作者可以聚焦蜀繡藝人在面對現代工業化沖擊下,如何堅守傳統技藝,將對蜀繡的熱愛融入生活的點滴。選取這樣的題材,既能展現蜀繡的精湛技藝,又能通過人物的情感歷程引發觀眾的共鳴。
此外,還可以關注一些小眾但極具特色的非遺項目。
像雷州石狗,這些造型古樸、形態各異的石狗,是雷州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符號。以雷州石狗為題材創作短劇,挖掘其背后的神話傳說、歷史淵源,不僅能讓更多人了解這一獨特的非遺文化,還能為短劇增添神秘的文化色彩。
02、創新敘事
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
“短平快”的特點決定了非遺短劇不能采用傳統的長篇敘事方式,而需要創新敘事手法,在短時間內抓住觀眾的眼球,打造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一種有效的方式是運用“沖突+反轉”的劇情結構。
例如,在一部關于傳統制瓷技藝的短劇中,主角是一位年輕的陶藝師,他一心想要創新制瓷工藝,卻遭到了父親—一位堅守傳統制瓷方法的老藝人的反對。
父子之間的矛盾沖突成為劇情的主線,就在觀眾以為兩人會一直僵持不下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主角在傳統制瓷工藝的基礎上,成功融合了現代科技元素,燒制出了兼具傳統韻味和現代美感的瓷器,讓父親刮目相看。
這種沖突與反轉的劇情設置,不僅增加了短劇的趣味性,還讓觀眾在緊張的劇情中,深入了解了傳統制瓷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同時,還可以運用多線敘事的手法,將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巧妙結合。
比如,一條線講述古代某位非遺傳承人的傳奇故事,另一條線則展現現代年輕人對該非遺項目的探索與傳承。
兩條線相互交織,通過時空的轉換,讓觀眾更全面地了解非遺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當代價值,增強文化認同感。
03、巧用視聽
放大非遺文化魅力
在“短平快”的非遺短劇中,視聽語言是傳遞文化信息、營造氛圍的重要手段。
通過巧妙運用畫面、音樂、音效等元素,可以放大非遺文化的魅力,讓觀眾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下,更好地感受非遺的獨特韻味。
在畫面呈現上,要注重對非遺細節的捕捉。比如在拍攝傳統木雕技藝時,可以運用特寫鏡頭,細膩地展現木雕藝人手中刻刀的每一次轉動,木紋的紋理變化,以及木雕作品從粗糙到精美的過程。
同時,合理運用色彩搭配,營造出與非遺文化相契合的氛圍。對于一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非遺項目,可以運用鮮明、對比強烈的色彩,展現其獨特的文化風情;而對于一些注重意境的非遺項目,如傳統水墨畫,則可以運用淡雅、柔和的色調,營造出寧靜、悠遠的氛圍。
音樂和音效也是非遺短劇不可或缺的元素。可以根據非遺項目的特點,選擇與之相匹配的音樂。比如,在表現蒙古族長調這一非遺項目時,運用悠揚的馬頭琴音樂作為背景音樂,能夠更好地烘托出長調的豪邁與深情。
同時,巧妙運用音效,如傳統樂器的演奏聲、手工藝制作的聲音等,增強觀眾的代入感。在拍攝傳統造紙術時,紙張的揉搓聲、搗漿聲等音效,能夠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造紙作坊,親身體驗傳統造紙的過程。
非遺短劇要在“短平快”中講好文化故事,需要精準選材、創新敘事、巧用視聽。只有這樣,才能讓非遺文化在有限的時長內,以最生動、最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更多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