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玉不琢,不成器。而琢玉之精巧必先要求工具之完備。
春秋戰國時期鐵制生產工具的出現推動了琢玉工具的變革,鐵制琢玉工具的出現使玉雕技術更加進步。到了西漢,政府在全國設鐵官49處,鐵器種類、數量明顯增加,質量也有提高。可以說,鐵質工具的普遍使用對漢代的玉器工藝有著革命性的影響。
漢代玉器的制作大致可分為開料、雕琢和拋光等三個主要的步驟。
一、開料
開料是將玉璞剖解成所需要的玉坯,為下一步精雕細琢做好大致外形上的準備。解玉工具可分為直鋸和砣鋸,使用鐵片、鋼片、或鐵絲、繩等進行切割,也用圓盤鍘砣切割,同時加入水和解玉砂進行鋸切。在一些葬玉及未完工的玉器中還能看到開料留下的痕跡。
鳳形玉佩后的加工痕
巢湖北山頭一號墓出土
巢湖市博物館
二、雕琢
雕琢是治玉工藝的主要工序,包括加工出完整的器型和雕刻紋飾,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砣、管、桯等鐵質工具,伴隨琢玉工具的完善,雕刻、管鉆、桯鉆等技術也發展得十分成熟,形成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特征:
①雕刻工藝
陰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鏤雕等雕刻手法多樣,常融合使用,不少玉器構圖打破了傳統的對稱平衡,精雕細琢、靈動飛揚,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
玉劍飾(高浮雕)
象崗南越王墓葬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玉熊(圓雕)
漢元帝渭陵建筑遺址出土
咸陽博物院藏
龍形玉環(鏤雕)
邗江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
揚州博物館藏
漢玉中最突出的雕刻工藝即為“漢八刀”和“游絲毛雕”。
·漢八刀
線條粗放剛勁、準確、簡練,雕琢極少,似八刀刻成。“八”為概數,言其寥寥。這一風格多用于玉蟬、玉豬、玉翁仲等葬玉上,實際是為了降低制作成本而誕生的工藝手法,但卻在發展中成就了一種獨特的時代風格。
玉蟬
定州北莊漢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玉豬
定州北莊漢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玉翁仲
邗江區甘泉東漢2號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游絲毛雕
一種以陰刻線刻畫圖案的風格,這種陰刻線柔若游絲、細如毫發,故名“游絲毛雕”。此種極細的陰線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但在漢代普遍運用。這是細小勾砣工具熟練運用的結果,少有斷續和岔道,勾線流暢,游動飄逸。
玉辟邪
寶雞市北郊漢墓出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玉辟邪的胡子細節
②活環套接工藝
一種復雜高超的技術。在商周青銅器中,活環者較多,戰國以后,玉器造型仿制銅器銜環的技術已不再是難題。整料雕琢玉器主體和活環,打破了玉料長寬厚的局限,通過活環移位,達到巧用材料的目的。
玉獸首銜璧
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玉鋪首
徐州火山“劉和”墓出土
徐州博物館藏
③鉆孔工藝
這一時期的鉆孔工藝十分成熟,使用鉆桿式工具,鉆頭由銅管到鐵管,由銅桯到鐵桯,較細長的孔也可以打的很直,被應用于串珠打孔、玉璧管鉆等方面。此外也利用管鉆去料、成型,利用桯鉆掏雕活環、掏膛等。戰國晚期到漢代,器皿類玉器明顯增加,這是熟練運用管鉆工藝進行掏膛的結果。
雙身獸面紋谷紋玉璧(有管鉆旋痕)
西安市北郊棗園南嶺漢墓1號墓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玉卮(掏膛)
北山頭一號墓出土
巢湖市博物館藏
④鑲嵌工藝
戰國以后,玉與其他材料結合的工藝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僅數量增加,在質量和工藝難度上都相當高。這也是因為鐵質工具的普遍使用,提升了玉件制作的水平,為更復雜的金玉鑲嵌等工藝打下了基礎。
嵌玉馬蹄金
河北定州八角廊漢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嵌玉鎏金銅帶垮
邗江區甘泉“妾莫書”西漢墓出土
揚州博物館藏
三、拋光
玉器的拋光是治玉工藝的最后工序。戰國中后期至西漢早期,玉器的拋光達到了十分精美的地步。當時可能使用類似“砂輪”、“布輪”或皮革、竹木等材質的打磨工具處理玉器的表面,使玉晶瑩剔透的質感和熠熠生輝的光感相得益彰。
漢代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其玉器工藝承繼戰國基礎繼續發展,在器形品類、制作工藝與紋飾風格等方面均有所作為。漢代玉器在源遠流長的中國玉文化發展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