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華夏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古建筑就是先祖留給我們最可珍視的文化遺產之一。
山西古建筑自史前時期萌芽,在長達六、七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以土木結構為主、個性獨特的建筑體系,是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
山西現存古代木結構建筑自唐至清一脈相承,環環相扣,完整地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風采。這些魅力獨特的古代建筑凝聚了古人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像一部部木石刻就的史書,供今人學習、瞻仰、繼承。今天,我們將推出【晉魂】策展人手記的最后一篇——“土木華章”,策展人游愷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策展故事?
山西博物院“土木華章”擷取山西古代建筑中的精華,展現中國建筑藝術波瀾起伏的歷史及蘊藏其中的中國文化精神。
自2020年起,“晉魂”基本陳列改造項目陸續進行,整個項目分三期完成,根據工作進度,“土木華章”展廳被安排在第三期進行。改陳所需資料整理和文本的初編工作在2020年已經開始,2021年底開始加快進度。
山西地區的不可移動文物在全國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F存木構建筑兩萬八千余處,其中元代以前的早期建筑占據全國數量的70%以上。樣本材料數量龐大且種類繁多,廟宇、道觀、衙署、門樓、橋梁等不同類型建筑百花齊放;彩塑、壁畫、琉璃、匾額、木雕等古建附屬物豐富多彩,這些都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珍貴材料。
如何能將這些豐厚且駁雜的信息匯集于一個展覽,并且內容與形式在突破窠臼的同時致敬經典,實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山西現存古代木構建筑時代綿長,序列完整,種類豐富,以木構為梁架,以土坯、磚石為圍護,像一頁頁鮮活的史書,故而以“土木華章”作為展廳的名稱。而如何像“書頁”一般,將山西古代建筑文化一頁頁呈現在觀眾面前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原“土木華章”展廳框架內容將山西古建解構為4個類別:木構、壁畫、彩塑、琉璃。在每個類別中分別以建筑模型、寺觀壁畫長廊、廟觀彩塑、明清琉璃為展示主項。經過十數年的展陳,逐步完善且深受觀眾好評。
經過院領導及眾多古建學者專家長時間的討論,此次改陳決定打破原有的框架結構,以更加鮮明的時間順序展現山西古建,這樣不僅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古代建筑的發展規律,而且更如畫卷一般,逐步展示不同時代山西古建的全面特點及風采。
因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特殊性,展陳內容以館藏資源為根本,輔之以木構模型及多媒體展項,同時向兄弟單位進行展品征集。根據古建筑發展規律及在山西的保存情況,將整個展覽劃分為“早期營建、隋唐五代、遼宋金、元明清”四個時間概念。
每一個時間段分別設置重點展項,分別為北朝時期的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門樓圖,唐代的佛光寺東大殿,遼宋金時期的應縣木塔、晉祠、崇福寺,元代的永樂宮,明代的懸空寺、明清時期的平遙古城。圍繞重點展項展示所處時代建筑營造的主要特征及藝術風采。
為更加突出“建筑”主題,展陳內容在原有展覽的基礎上去掉了部分寺觀神像及琉璃供器,新增加天峰坪遺址出土門軸石、九原崗北朝壁畫墓門樓圖、大魏興和二年造空心磚、唐代琉璃獸面紋瓦當、宋代彩釉琉璃塔式罐、陽泉東村元代仿木構磚雕壁畫、“圣母朝會圖”寺觀壁畫及明清時期眾多精品琉璃建筑構件為展品;新增佛光寺東大殿外檐斗拱、應縣木塔剖面結構、華嚴寺壁藏經櫥、崇福寺彌陀殿門扇、凈土寺天宮樓閣藻井、永樂宮整體布局等模型展項;優化了宋紹祖石槨、汾陽太符觀星宿像等文物的展陳環境,力求在致敬經典的基礎上給予觀眾更多身臨其境的感受。
展覽工作繁重而駁雜,木構模型需要同制作廠商從敲定圖紙到細節整改逐步對接;文本編寫需要逐字逐句進行推敲;圖片素材需要逐個征集、拍攝;展示文物需要逐個進行保養、修復以滿足展示需求;制作施工更是從材質到展示效果進行反復考量。一個展覽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要感謝全體項目組的辛勤付出,更離不開全院部門的通力配合。展覽從一開始就受到各方面的關注,籌備過程中得到了山西省古建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
在不足800平米的空間內將包羅萬象的山西古建以清晰、系統的脈絡呈現在觀眾面前,同時兼具觀眾科普、藝術欣賞、社會教育等功能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最終,我們拿出這樣一份“答卷”的同時,內心也是十分忐忑的,清楚其中還有很多缺憾,還有許多原先精心準備的展項沒有展示,還有許多山西古建的精彩之處沒能呈現給觀眾。但在這不足800平米的展廳內,我們已經拿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自新“晉魂”系列全面開放后,接受廣大觀眾和業界同行的“考核”,努力將其中的各種問題一一修訂,力求讓“土木華章”以更美好的狀態呈現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