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中國為上古圖騰崇拜,現在已經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敦煌石窟中,有著大量精美絕倫、造型各異的龍形象。曹操以龍比擬天下英雄:“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可知龍形象的豐富多變和深入人心。
敦煌石窟最早的龍形像出現在北涼第272窟西壁龕楣,在龕楣中繪塑龍的形象自北涼后一直延續到初唐。龍作為佛教中的八部眾之一,與天眾一樣同屬八部的上首,龕楣中的龍表現的應是佛教中護持佛法的龍眾。以雙龍裝飾龕楣在早期石窟中是窟龕裝飾題材中主要的裝飾形式,麥積山、云岡、龍門等石窟中同樣出現龍首龕楣。
莫高窟北涼第272窟西壁龍首龕楣
在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中,龍的形象主要表現為御車之龍、仙人乘龍、三皇及四神之青龍等,在敦煌石窟壁畫中也均有表現。御車之龍最早出現在莫高窟第249窟窟頂北披,其繪制形式應是受到《洛神賦圖》中龍車的影響,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車。仙人乘龍出現在莫高窟第249窟、第204窟、第329窟等窟,其寓意為乘龍飛升成仙。莫高窟西魏第249窟、第285窟窟頂出現人頭龍身形象的龍,根據《拾遺記》的記載,這種形象的龍應為三皇。而二十八星宿中的青龍形象被當做洞窟的守護神,見于莫高窟第431窟、第296窟等窟。
莫高窟初唐第329窟西壁龕頂仙人乘龍
敦煌石窟因緣故事畫中出現的龍形象主要在莫高窟北魏第257窟主室北壁下部的“須摩提女請佛因緣故事畫”的大迦葉乘龍中。據《須摩提女經》記載,佛教信徒須摩提請佛前來感化夫家,“上座大迦葉次后來,化作五百大龍,齊有七頭白日升天,人在其上結跏趺坐,踴身高飛徑向彼國。”
龍王灌頂,敦煌莫高窟第290窟
敦煌石窟佛傳故事畫中龍形象有龍王灌頂、太子乘交龍車還宮、釋迦降伏毒龍等。龍王灌頂是指釋迦太子出生后,有龍王為釋迦太子沐浴灌頂,佛經記載,龍王“于虛空中,吐清凈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釋迦太子誕生后,“(摩耶)夫人抱太子,乘交龍車,幢幡伎樂,導從還宮。”關于降伏毒龍,多種佛經皆有記載,是指釋迦牟尼佛“降伏龍身,化置缽中。”
敦煌經變畫中的也有各種形態各異的龍形象。《法華經變》出現了觀音菩薩現龍身說法的形象。隋代《涅槃經變》中出現毒龍吸珠的情節,是說釋迦行將涅槃時,其母摩耶夫人在忉利天上做了五大惡夢,其中第四個夢中就有毒龍吸珠的情節。初唐時期第332窟西龕《涅槃經變》中出現向佛舉哀之龍。《勞度叉斗圣變》中龍形象主要表現在“復作一龍,身有十頭”的勞度叉與舍利弗斗法的故事。《彌勒經變》中出現的龍的情節有為彌勒太子灌頂、翅頭末城龍王降雨以及龍王守護寶藏等。《華嚴經變》也出現金翅鳥斗毒龍的情節。《楞伽經變》中的龍王形象出現于釋迦在海龍王宮說法的情節中。《報恩經變》中的龍形象主要出現在《惡友品》中善友太子入海取寶入龍宮的情節中。
莫高窟晚唐第9窟南壁《勞度叉斗圣變》中金翅鳥斗毒龍
敦煌石窟壁畫的裝飾畫中主要有華蓋中的龍形象、藻井中的龍形象。華蓋是古代帝王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使用的傘型遮蔽物,佛經中也多有記載,其作用在于蔽日、升仙、祭祀禮儀等,華蓋兩側出現的龍圖像應主要做裝飾使用。而龍形象出于藻井之中,張院長認為,一可能與防火有關,二可能與龍本身代表的祥瑞之意有關。
另外,在敦煌石窟的其他壁畫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龍形象。如《維摩詰經變》中于闐國王供養人所穿的兗服以及回鶻國王供養人所穿的龍袍、莫高窟晚唐第196窟西披說法圖中的龍頭幡、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壁元代繪熾盛光佛圖中的龍旗等。
敦煌36窟五代壁畫龍王禮佛圖
龍王,梵語音譯為那伽羅惹,是民間的司雨之神,對處于干旱地區的敦煌來說,雨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唐宋時期敦煌十分流行龍王信仰。另外,龍王是佛教的重要護法神,天龍八部常護衛佛左右,而佛教在敦煌曾一度十分盛行,因此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的信仰在敦煌也十分流行。佛教護法部眾“天龍八部”在敦煌一般稱為“龍天八部”,突出了龍王的地位,反映了敦煌民眾對龍王的崇拜。莫高窟藏經洞所出的愿齋文、禮懺文、布薩文等大多均有向龍天八部祈愿,祈求保佑敦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消除疫病、利樂生靈等,說明包括龍王在內的佛教護法神的信仰已經滲透到敦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榆林窟第25窟唐代壁畫守寶神龍
敦煌石窟中的龍王圖像,主要有獸形、人獸結合形與人形等幾種。獸形的龍王圖像,又分為走獸形與蛇形,如莫高窟隋代第303窟中心柱上層須彌山下部塑出的四龍走獸形,莫高窟宋代第454窟毒龍石窟佛留影故事畫中的毒龍為大蟒蛇形。人獸結合形的龍王,包括獸頭人身形、人身蛇尾形等,如莫高窟第303窟窟頂西披《法華經變》觀音化龍王身度人的畫面中,龍王為獸頭人身。人形的龍王圖像,有武將形、菩薩形、王者(或天官)形。在各種經變畫或說法圖中,作為主尊的聽法侍眾天龍八部而出現的龍王,一般均為人形,如中唐莫高窟第158窟西壁《涅槃經變》與榆林窟第25窟北壁《彌勒經變》天龍八部中龍王的形象。五代至北宋初曹氏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流行一種新的佛教造像題材《龍王禮佛圖》,出現在20多個洞窟中,《龍王禮佛圖》本質上屬于佛教海龍王造像的一種形式,既是護衛洞窟、護持佛法,又是希望龍王保佑敦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唐代以后庶民佛教日漸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這些滿足更好生活的現實訴求成為了普通佛教信徒追尋的主要目標。
榆林窟第33窟主室東壁門北側宋初龍王禮佛圖
敦煌石窟中龍的形象,既有對域外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更有對本土特色的傳承與創新,是兼容并蓄、相互汲取的過程,其或象征財富與守護,或象征圓滿與自在,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龍文化精髓,也映照出了中華龍文化的博大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