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西藏自治區文化廳了解到,西藏已著手制定《西藏傳統手繪唐卡地方標準》(下簡稱《標準》),相關調研組將奔赴西藏各地進行調研,調查農牧區民間、寺廟等地手繪唐卡現狀,然后根據調研對初稿進行修改。該標準預計今年內發布。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吉吉介紹,為期一個月的調研之后,調研組將對初稿進行修改,然后進入評審階段。據悉,《標準》由西藏文化廳與西藏質監局標準化研究所聯合制定。
西藏唐卡以其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與青海唐卡、尼泊爾唐卡比較,被認為是最正統的唐卡藝術。“隨著西藏唐卡市場的愈發活躍和繁榮,亟待出臺一部地方標準對唐卡市場進行規范引導,以制度形式保障其健康有序地發展。”吉吉說。
據了解,早在2005年9月,青海省就制定了《熱貢藝術(唐卡繪制)職業技能鑒定地方標準》,目前其唐卡產業化日臻成熟。西藏唐卡產業化進程則相對滯后。
吉吉指出,目前,西藏已有60余名自治區一級、二級和三級唐卡畫師,能夠獨立完成作品的唐卡畫師近千名,從事唐卡產業的人數達上萬人。西藏全區涉及文化產業的企業約3000家,其中與唐卡相關的企業占了10%以上。西藏唐卡市場已進入一個新的繁榮階段。
她說,制定地方標準主要是為西藏唐卡正名,保護、傳承并發展好這門傳統藝術;《標準》將明確設置最低門檻,明確手繪唐卡的標準。
吉吉舉例說,針對手繪唐卡所使用的礦物質顏料,《標準》將對此分門別類。隨后,西藏還將繼續做好唐卡文化產業的調研,研究制定織物唐卡和版印唐卡的地方標準。
自從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制出第一幅唐卡《白拉姆》后,唐卡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勉唐、噶瑪噶孜、熱貢三大主流畫派。唐卡一詞源于藏文音譯,意為“佛祖的卷軸畫”,內容以表現藏傳佛教為主,題材涉及歷史、文化、醫學等諸多領域,被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2006年6月,唐卡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