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如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當年毛主席主持開國大典就在這座城樓上,此后國家許多重大活動也在這里舉辦。在古代它是皇城正門,也就是那句老話:“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里的“皇城四”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是故宮正門,故宮是舊時的紫禁城,也叫宮城;外圍還有一圈兒呢,就是皇城,天安門為皇城正門,午門才是宮城、即故宮正門。然而天安門與午門之間還有一座門,叫端門,它是干嘛用的呢?
“內九外七皇城四”并不能完全概括老北京城門,這只是普通人能看到的,因為封建社會時皇城對百姓來說已是禁地,包括天安門廣場當時也是封閉空間,一般人進不去。所以除了“四七九”還有宮城四門和龍脈口四門。宮城四門為午門、神武門、西華門和東華門。龍脈口約等于今天安門廣場,北京的中軸線一直被視為龍脈,但早先不是指永定門至鐘鼓樓,就皇城這一段兒。
那天安門不就是龍頭位置嗎?所以叫龍脈口,南側是中華門、明稱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改為中華門,解放后拆了,即今毛主席紀念堂位置。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分列長安街兩端,開國大典時還在,大概三年后也拆了。北側就是端門,不過并不是由它與另外三門構成封閉區域,而是天安門及兩側城墻,但龍脈口又指天安門廣場及其北側、至端門范圍,所以說龍脈口“約等于”天安門廣場。
如果說城門是古代防御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么端門都不能稱為“城門”,因為兩側沒有城墻,當年要是京城讓人攻破,都打進皇城了,弄這么個門樓有什么用?兩邊兒沒城墻防誰去?人家繞過去不完了?那修它干嘛呢?的確不是防御用的,可以叫它“禮儀之門”。
端門是皇宮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象征皇城的等級和禮儀,是古代皇家禮制的代表之一。不過它是來“湊數兒”的,不是為給龍脈口湊齊東西南北門,而是為了湊齊天子五門。天子五門是封建社會由來已久的制度,源于周朝?!吨芏Y》有云:天子五門,諸侯三門。象征尊崇禮序。五門當然不是并排開的,而是縱向排列、為五重門。
最初是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諸侯則沒有庫門和雉門。但戰國以后遵者無幾,隋唐恢復,長安太極宮有承天門、太極門、朱明門、兩儀門、甘露門。明代,朱元璋也遵此制,南京皇城以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為天子五門。
永樂遷都北京時基本沿用了南京皇城布局,但將洪武門改稱大明門,嘉靖又把奉天門改為皇極門,清朝改大明門為大清門,承天門改稱天安門,皇極門改為太和門,至此天子五門為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既然叫“天子五門”自然是皇帝才能走,特別是中間門洞,因為這幾道門都不是一個門洞,不遇皇帝出入或重大儀式都不開。
中華門位于最前端,也一直處于國門地位。1959年消失,一說是建“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之一、即人民大會堂時認為“有礙視線”;另一說是解放初期請來幫助規劃北京城的蘇聯專家建議拆除的。從此天子五門也只剩下了四門。
就先別一一細說了,總之五門各有用途。單說端門,建筑結構、風格都與天安門相同,由此也可看出它的地位。那為什么給它“不當不正”的擱這兒呢?首先,都說老北京是四重城:內城、外城、皇城、宮城。實際皇城也可以是四重,龍脈口(中華門)是一重、皇城(天安門)是一重,午門是宮城正門,太和門是外朝正門。中軸線上的其他門就不能算了,因為乾清門是內廷(即后宮)正門、神武門則是宮城北門加內廷入口(只有皇后大婚時才能走一回正門)。
外朝與內廷就是辦公區與居住區,皇帝出行不能從睡覺的地方就開始列隊吧?隨行大臣根本就不讓進后宮,就得從辦公區出發。那這就“不合規矩”了,所以說句不好聽的,端門是湊數的。好聽的就是禮儀門,城樓用途也跟禮儀有關,用來存放儀仗用品,皇帝出巡、回鑾、或在舉辦重大朝會就從這里取出各種禮器(特別多而雜)。儀仗隊領完東西后就在城樓下御道兩側排隊,北至太和殿前,南出天安門、至中華門內才算排完,得有三里地長。
也有人說端門是頒發皇帝詔書和獻戰俘禮等儀式的地方,但這些是在端門后頭,因為“主持人”或皇帝觀禮一般在午門城樓上。舉行大型儀式或皇帝出行時,午門與端門還要鐘鼓齊鳴。民國后沒了這些禮儀,端門改為庫房,1999年經文物搬遷與修繕后開放。天子五門之前都有不小空間,都可以叫廣場。端門前廣場至天安門,東西兩側對稱布局朝房,正中各設一街門,通向太廟與社稷壇南部。
午門廣場至端門也對稱設置值房,值房南側各開廟右門也社左門,即通向太廟與社稷壇中部之門。太廟和社稷壇都是皇家祭祀場所,所以說了半天連開門都跟禮儀有關。解放后天安門廣場每天都要升國旗,遇節日還有壯觀的儀仗隊,負責升國旗的國旗中隊就住在端門東朝房,所以端門一帶現在還是進行升降國旗任務的主要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