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保人士、《黑龍江日報》資深記者、高級編輯曾一智做客新基論壇,在二校區B12進行了一場“城與人印象哈爾濱”的訪談,向大家展示了一位新聞人投身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歷和感悟。
訪談伊始,曾一智從兩個方面講述了文保的必要性。文物不可再生、不可復制,一旦消失,便永遠消失。她重點提到了令人堪憂的文化遺產保護現狀。“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消失,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中華文明的歷史文脈在一天天被割斷。例如,哈爾濱曾經遍布街頭的歐式建筑在消失,承載著許多人兒時回憶的一些古建筑現已無處尋找。”她還一一例舉出哈爾濱市南崗區、香坊區、道外區等古建筑遭拆遷破壞的實例。
為了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保護現實中的歷史文物,留給人們一份可觸摸的歷史記憶,曾一智踏上了艱辛的文保之路。這條路一走就是10余年,其間她遇到了難以想象的阻撓。她“筆戰”推土機,以筆作為第一武器阻止輕率拆除老房子的粗暴行為。1998年她創辦了《黑龍江日報·城與人》專刊,通過刊發報道以及向相關單位領導寫信等多種方式試圖拯救面臨拆遷的古建筑。然而有些時候在保護文物的批示下發之前,古建筑已經不復存在,之前的心血全部作廢,這讓她倍感心痛。談到創辦《城與人》專刊的初衷,曾一智認為,保護古建筑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和權利。建筑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和標志。龍江冰城、魅力四射的哈爾濱曾有很多著名的歐式建筑,然而這些建筑卻被不斷地無情破壞著。看著自己熟悉的故鄉在一點點地消失,她不停地奔波,不斷地向相關部門舉報,努力用自己的力量留給后代一個可視化的歷史。“每座老建筑都是有生命的。當它們被拆除后,我像拾起自己親人的遺骸一樣,揀起破碎的磚瓦。”講到這里,她深深地嘆了口氣。
曾一智遇到的另外一個難題是,有些單位一方面指示停止拆遷,另一方面又打著“修繕文物”、“保護性移除”的旗號去“拆真建假”從而實現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如中央大街兩旁曾聚集著哈爾濱最具代表性的歐、法、俄式建筑,而現在很多已經被新建的贗品所替代。在為文保多方奔走時,她看到過暴力拆遷的野蠻,看到過開發商無盡的欲望,她把矛頭直指開發商的推土機,但這也引來了惡意的報復。她曾遭到毆打、恐嚇,曾多次住院,《城與人》專刊被迫停刊。這條路坎坷不斷,她在屢敗屢戰中曲折地前進著。
在經歷過這么多挫折之后,曾一智也難免偶爾心灰意冷,但她不輕言放棄。“正視丑惡,然后堅定追尋美好的信念。”她依然感到任務艱巨,“如果我不繼續做,破壞會更厲害。”幸運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曾一智的行列,追隨著她的腳步。她還鼓勵大學生積極發現身邊的文物,得到確定的信息和歷史價值后提供給相關部門,看到破壞文物的行為要通過合法渠道進行舉報。
在談到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問題時,曾一智強調二者不矛盾,國外有許多城市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如巴黎、維也納等。我們之所以保護得不夠,還是由于缺乏重視。
在最后的互動提問環節,曾一智對同學們的問題一一詳細解答,當同學們向她表示敬仰之情時,她說:“我覺得我是一名普通人,一名普通公民,我這么做只是依法履行保護文物的義務,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