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木材建造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柱子、梁枋、屋頂構造,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木材。從故宮太和殿的金絲楠木大柱到江南水鄉的穿斗式民居,木構體系貫穿了從皇家宮殿到市井民居的所有維度。
然而,西方卻不是如此,縱觀西方的傳統建筑,神廟、教堂、城堡......西方建筑對石材有著執著追求,石材在西方傳統建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那么為何中國古建筑用木,西方用石呢?
▲故宮太和殿
▲巴黎圣母院
一、自然環境的“先天選擇”
中國:木材資源的天然優勢
中國古代建筑對木材的倚重,本質上是地理環境與生存智慧的雙重選擇。古時候木材十分易于獲取。古代中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高,優質木材易于獲取。同時在古代,木材運輸成本相對較低(水運為主),京杭大運河的貫通使南方木材可直達北方。早期建筑使用夯土技術與木材結合,便形成堅固的“土木結合”的建筑體系(如窯洞與木構架結合)。
▲木材水路運輸
西方:石材資源的地理饋贈
地中海地區多裸露巖層(如希臘帕羅斯島的大理石),開采便利。火山灰資源豐富(如意大利),為古羅馬混凝土技術提供了原料基礎。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礦開采史可追溯至古羅馬時期,奧古斯都大帝便用此地石材建造了萬神殿。
▲大理石礦
二、文化觀念的“深層驅動”
中國:“天人合一”與生命哲學
受《周易》影響,中國人認為建筑如生命,可“新陳代謝”,重建象征延續而非斷裂。例如故宮太和殿曾多次焚毀重建,但始終保持原貌。建筑追求“適形而止”,強調靈活變化而非永恒。故宮太和殿雖為最高規格,仍可通過拆卸重組實現功能調整。
▲太和殿
西方:“永恒崇拜”與神性表達
西方建筑則追求永恒的屬性,以強調建筑的神圣性。石材堅固不朽的特點,促使其被廣泛使用。例如埃及法老追求“不朽”,金字塔用230萬塊巨石建造。西方的宗教建筑更需承載神圣性,例如哥特式教堂用石材尖拱實現“向上飛升”的精神隱喻。
▲哥特教堂
三、技術路徑的“路徑依賴”
中國:木結構的極致發展
榫卯技術的突破使得木構建筑體系能夠廣泛傳播。宋代《營造法式》總結出多種基本榫卯形式,榫卯技術的成熟使用,使木構建筑抗震性能良好。另外模數化體系的發展,以“材分制”實現標準化生產,也大大縮短了建造工期,故宮太和殿重建僅用11個月。
▲斗栱
西方:石結構的力學革命
西方建筑則使用拱券技術,羅馬人用石材建造萬神殿穹頂(跨度43.3米),解決石材抗拉弱的缺陷,創造出無柱的大空間。在哥特式教堂中,通過飛扶壁將重力導向外部支柱,使巴黎圣母院實現40米高窗。
▲拱券
但需了解的是,在中國古建筑中,也有石材的使用,西方的傳統建筑,也會使用木材。如在多數中國古代木構建筑中,底層會用石基防潮。在泉州開元寺石塔用花崗巖模仿木構斗拱,反映石材在宗教建筑中的特殊地位。在西方一些較寒冷地區,也會選擇使用木材建筑木屋。
總體來說,為何為何中國建筑用木,西方用石,是自然稟賦、文化基因與建筑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木構的“活態傳承”與西方石構的“永恒追求”,本質上是人類對建筑功能、美學與時間維度的不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