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紫禁城,中國級別最高的建筑——太和殿映入眼簾。如何辨別它的級別?檐角尖端上排座的10只脊獸正是它身份的象征。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之首,太和殿不僅獨享建筑形式最高規(guī)格的重檐廡殿頂,岔脊上排列的脊獸,十樣俱全,天下無二。
太和殿檐脊走獸。故宮博物院
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為紫禁城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米、重約4300千克的大吻。檐角安放10個脊獸,數(shù)量之多為現(xiàn)存古建筑中所僅見。
古代建筑檐角上的脊獸也叫鎮(zhèn)瓦獸,除宮殿廟宇外民宅不得安置。
脊獸從唐宋時的一只,逐漸增加到數(shù)目不等的蹲獸,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見的“騎鳳仙人”領(lǐng)隊的小動物隊列形態(tài)。它們的數(shù)量和種類有著極其嚴格的等級制度,數(shù)量越多,說明建筑級別越高。
除騎鳳仙人外,古人為它們的順序編了一個極為好記的順口溜:“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狎魚,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個猴。”天下間,唯有太和殿可以見到它們的全貌,這昭示著皇權(quán)至上,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
太和殿脊獸。
除太和殿外,紫禁城里的其他建筑,也按照建筑規(guī)置安放著不同數(shù)量的脊獸,其中乾清宮、中和殿及保和殿減為9個,坤寧宮為7個,東西六宮的殿頂上大部是5個。
脊獸由瓦制成,各式各樣的小獸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其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shù)魅力。梁思成曾評價道:“(脊獸)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筑物美麗的冠冕”。
古代“建筑設計師”們對于脊獸的創(chuàng)造頗具深意。由于中國的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為了讓檐角最前端的瓦片承受重力,就用瓦釘進行固定,久而久之釘帽被美化成了各種動物形象,當然除了裝飾作用外,它們又被賦予了標志等級和避火防雷等傳奇的功能。
---騎鳳仙人---
太和殿琉璃騎鳳仙人。故宮博物院
檐角最前面的一尊被稱為“騎鳳仙人”,也叫“仙人騎雞”,并不屬于太和殿殿脊上的脊獸,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塊瓦件,也是太和殿上的重要裝飾之一。
騎鳳仙人典故出自東周齊湣王,相傳齊湣王被燕國名將樂毅所敗,四處躲逃,最后逃到大屋的屋脊上,正走投無路的時候,突然有神鳳出現(xiàn),齊湣王因此得以乘鳳而去。因此人們將其置于建筑脊端,寓意著逢兇化吉,有“檐角雖盡、前有天生”之意。
關(guān)于騎鳳仙人,還有一種說法與《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有關(guān)。相傳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關(guān)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他能力有限,因此對他說:“你的官已升到頂了,如果再往上爬就會摔下來?!惫糯臐h族建筑師們根據(jù)這個傳說,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讓他“堅守陣地”,因為再往上爬一步就會摔得粉身碎骨。
---龍---
太和殿琉璃龍走獸。故宮博物院
龍,自古以來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與皇權(quán)。龍的角似鹿、鱗似魚、爪似鷹,唐宋兩朝視為祥瑞的象征,明清將之象征帝王,皇帝稱自己為真龍?zhí)熳?,由此這龍是皇權(quán)的象征。屋脊上的琉璃龍走獸,同時兼具攜水鎮(zhèn)火之意。
---鳳---
太和殿琉璃鳳走獸。故宮博物院
鳳,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常用來象征祥瑞,也比喻有圣德之人。雄為鳳,雌稱凰,通稱為鳳凰。據(jù)《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背浞址从沉说弁踔粮邿o上的尊貴地位。
---獅子---
太和殿琉璃獅子走獸。故宮博物院
獅子,代表勇猛、威嚴。《傳燈錄》記載:“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彼?,常在寺院中看到的獅子塑像,又有護法意,寓示佛法威力無窮。
唐虞世南《獅子賦》描繪其:“筋骨纖維,殊恣異制,闊臆修尾,勁豪柔毛。釵爪鋸牙,藏鋒蓄銳,彌耳宛足,伺間借勢……遂感德以仁?!痹谶@里,獅子是“猛”、“仁”兼具的瑞獸。所以,人們常用獅子來鎮(zhèn)宅。
---天馬---
太和殿琉璃天馬走獸。故宮博物院
天馬,中國古代傳說中日行千里的駿馬,象征著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漢朝時,對西域的良馬也稱為天馬,天馬又是尊貴的象征?!疤祚R行空,獨往獨來”,將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種傲視群雄,開拓疆土的氣勢。
---海馬---
太和殿琉璃海馬走獸。故宮博物院
海馬,中國古代傳說中海中的瑞獸。稱落龍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與威德通天入海,是吉祥的化身。天馬追風逐日,凌空照地;海馬入海潛淵,逢兇化吉。這一天一海,加之由雄獅控馭大地,四面八方便都在皇家的掌控之中了。
---狻猊---
太和殿琉璃狻猊走獸。故宮博物院
狻猊,讀作“酸泥”,原為獅子同類猛獸的漢語古稱,能食虎豹,威武百獸的率從,后來在明代變成神話角色,為龍生九子的其中之一:形如獅,喜靜不喜動,愛好煙火,可日行五百里,佛祖見其有耐心,收了當坐騎。所以一般會在佛座和香爐上出現(xiàn),隨之吞云吐霧,有護佑平安之意。
---狎魚---
太和殿琉璃狎魚走獸。故宮博物院
狎魚,古代傳說中魚獸混合的吉祥動物,能祈雨,滅火防災。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云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獬豸---
太和殿琉璃獬豸走獸。故宮博物院
獬豸,讀作“謝志”,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外觀似羊(也有說似鹿),頭頂正中長著獨角,有短尾,羊蹄。獬豸喜歡居住在水邊,性情忠貞,若見二人相斗,它就會以角撞不對的一方;見二人爭吵則會去咬理虧的那一方?!懂愇镏尽分姓f“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獬豸與法的淵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jié)構(gòu)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而“廌zhài”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頭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zhí)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zhí)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xù)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jiān)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斗牛---
太和殿琉璃斗牛走獸。故宮博物院
斗牛,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屬虬螭類,牛頭,身上有龍鱗?!跺吩R略》中記載:“西內(nèi)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雨作云霧,常蜿蜒道旁,及金鰲玉蝀坊之上?!泵鞒卸放<y的賜服,斗牛被認為是祥瑞之物,是可以除禍滅災的屋脊吉祥鎮(zhèn)物。
---行什---
太和殿琉璃行什走獸。故宮博物院
行什,僅在太和殿殿脊上可見。因為排行第十,所以被稱為“行什”。它似猴,背生雙翼,手拿金剛寶杵,會降魔,是傳說中雷震子的化身。由于頗像傳說中的雷公,大概也有防雷的象征。古代建筑上的脊獸,可見的行什僅一處,就是在太和殿的屋脊上。
相傳,雷震子為周文王第百子,后尊師命輔佐武王東征西戰(zhàn),最終建立周朝?,F(xiàn)在被安置在紫禁城里最高等級殿宇太和殿的脊梁上,可謂寓意深遠。不僅護衛(wèi)有形的皇家殿宇免受雷擊火災,也為君王的社稷江山保駕護航。
從太和殿的屋脊上,我們看到這其中隱藏了無盡的歷史與故宮文化:脊獸所處的位置,在垂脊、戧脊的下端,正是幾坡瓦隴上端的匯合點,為封護蓋住交會線的連磚的上口,必須在連磚上覆蓋脊瓦;因其斜下,若無措施不免有下滑之虞,故在交梁上需用多數(shù)鐵釘加固,為掩飾鐵釘?shù)暮圹E,于是在釘帽上加飾了一系列的小獸形象,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
脊獸雖然最初的功能是對建筑起到保護作用,但是在歷史的演變中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它們經(jīng)年累月堅守檐角,洞察一切,是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最忠誠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