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年齡不僅是時間的刻度,更是生命智慧的象征。古人結合人生不同階段的身體特征與精神境界,創造出一套充滿詩意的年齡稱謂體系。這些雅稱既蘊含著先人對生命規律的深刻認知,也折射出了中華文化獨特的人文關懷。
具體是怎樣的呢?一起來學習。
一、嬰幼階段(0-10歲)
初生
初度:初生之時。出自《離騷》:“皇攬揆余初度兮,肇賜余以嘉名。”后引申為生日,如《元史》中有言:“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賀。”
赤子:剛出生的嬰兒。因嬰兒剛出生時皮膚呈紅赤色而得此稱。《孔穎達疏》中說:“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要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稱“湯餅會”、“湯餅宴”。
襁褓:原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后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出自《列子》。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
2歲
孩提:2-3歲幼童,開始能笑、學語。出自《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亦作“孩抱”“提孩”。韓愈詩中有云:“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3-8歲
垂髫: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發。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始齔(chèn):7-8歲,兒童開始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恒牙。按照生理規律,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出自《說文解字》。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頭發扎成髻,形如羊角,因而用“總角”來代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出自《詩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9歲
九齡:九歲,又指九十歲,后引申為長壽。語本《禮記·文王世子》:“文王謂武王曰:‘女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
黃口:十歲以下的兒童。還指雛鳥的嘴(呈黃色),借指雛鳥。
二、少年階段(10-20歲)
10歲
幼學:十歲,開始學習典籍。《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外傅之年:十歲。外傅是指古代貴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齡出外就學所從之師,與內傅相對。《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
12歲
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始戴發釵。詩詞中常用這一說法,如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13-15歲
豆蔻:女子十三四歲,比喻青春初綻。出自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其中的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
舞勺之年:男子十三~十五歲,學習禮儀樂舞(《禮記》)。這里的“勺”,可不是勺子,而是古代樂舞名,相傳為周公所作。
15歲
及笄(jī):女子十五歲成年,行笄禮,可婚配。出自《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志學:男子十五歲,立志求學。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束發:男子十五歲。古人在十五歲時會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
舞象之年:男子十五~二十歲,也是童子的代名詞。“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熊氏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意思是從這時候開始,可以上戰場了。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16歲
二八:十六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于女子。孫綽《碧玉歌》:“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
三、青年階段(20-40歲)
20歲
加冠:男子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再戴上帽子,表示已成年。
弱冠:男子二十歲時雖已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為“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用于女子。(《禮記·曲禮上》)。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比喻此時的女子容貌如桃花一樣艷麗。
24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花期正盛。(源自“二十四番花信風”)
30歲
而立:三十歲,人格與事業初成(孔子曰:“三十而立”)。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以“始室”指三十歲。
克壯:正當壯年。《禮記·曲禮》:“三十曰壯”。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徐娘是梁元帝妃徐氏,后泛指婦女。
40歲
不惑:四十歲,通達事理,不再迷茫。《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四、中年階段(50-60歲)
50歲
知天命:五十歲,順應天道規律。《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艾服之年:五十歲,頭發漸白如艾草(《禮記》)。
半百:五十歲。
54歲
六九年: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六十歲,能包容不同觀點。《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
花甲:六十歲。花甲一詞出自我國古代歷法——干支紀年法,該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
耆(qí)年:六十歲的泛稱(《禮記·曲禮上》)。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五、老年階段(60歲以上)
61歲
還歷壽:六十一歲的壽辰。由于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古稀:七十歲。出自杜甫《曲江二首》:“人生七十古來稀”。
懸車之年:七十歲。古人一般到了七十歲辭官,廢車不用,因此用懸車之年指代七十歲。出自《晉書·劉毅傳》:“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為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
從心之年:七十歲。出自《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后稱70歲為“從心之年”。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77歲
喜壽:七十七歲。草書“喜”字像似豎著寫的七十七,故用來代指77歲。
80歲
杖朝:八十歲,可拄杖入朝(《禮記》)。
中壽:八十歲以上。
傘壽:八十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耄(mào)耋(dié):八十~九十歲泛稱(《禮記·曲禮上》)。
88歲
米壽:八十八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90歲
鮐(tái)背:九十歲。皮膚如鮐魚斑紋(《爾雅》),又因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99歲
白壽:九十九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到了這個年紀需要人照料,頤養天年。
上壽:百歲。《左傳·昭公三年》孔穎達疏: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莊子·盜跖》則有“人上壽百歲”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