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墻是建筑群或宅院的防衛或區域劃分用墻
建筑越重要,院墻越高越厚,墻面作法越講究
院墻的高:以不能徒手翻越為最低標準,高則有達四五米
院墻的寬:最簡單的作法不宜小于40厘米,一般應在50厘米以上;與墀頭墻相交時,墻寬不宜寬于墀頭
瓦頂單坡長度(不包括正脊所占寬度):琉璃瓦不少于3塊七樣筒瓦長(包括勾頭)約是3*28.8厘米=86.4厘米;黑活瓦頂不少于4塊三號筒瓦長(包括勾頭)約是4*17厘米=68厘米
院墻的收分:傳統作法是里外皮均應有正升(收分);小式建筑的院墻收分可按墻高的5/1000~7/1000;大式建筑的院墻收分最小不小于4%,最大不超過墻高的11%
以下重點介紹院墻工藝:
1.下堿
除少數院墻外,一般應設下堿,層數應為單數,但最多不超過十三層。
高度一般按(下堿+上身)墻高的1/3;大式建筑院墻過高時,下堿最高不超過1.5米
下堿用料和砌法一般比山墻下堿的作法等級低一些
2.上身
院墻里外皮都應退花堿,花堿尺寸:0.6~1.5厘米(不包括抹灰厚度)
上身砌法較下堿粗糙
小式建筑的院墻上身多采用停泥、開條等小磚砌筑或碎磚抹灰作法(抹深月白或青灰)
宮殿、寺廟的院墻上身多采用抹紅灰作法
南方地區的寺廟習慣采用抹黃灰作法
全院最低處應考慮在下部做排水的“溝眼”,小式院墻可在溝眼處砌一塊石雕或磚雕的“溝門”,也可只砌成一個方洞
3.磚檐
院墻的磚檐形式取決于墻帽的形式
(下一節描述磚檐:棱角檐、抽屜檐、雞嗉檐、冰盤檐分四、五、六、七、八層)
4.墻帽
①寶盒頂:多用于小式建筑的院墻
②道僧帽:一般多用于后檐墻
③饅頭頂:多用于民居院墻
④楣子頂:又叫硬頂,抹灰作法為“假硬頂”;用方磚的露出真磚實縫的為“真硬頂”;多用于小式建筑的院墻
⑤蓑衣頂:用于小式院墻須用小磚(如四丁磚)擺砌;用于大式建筑院墻時,多用城磚擺砌
⑥鷹不落:多用于小式建筑和民居院墻
⑦兀脊頂:多用于大式建筑的女兒墻、護身墻、宇墻、琉璃花墻等
⑧瓦頂:多用筒瓦作法,正脊可做過壟脊和正脊,如為黑活瓦頂多采用皮條脊而不采用帶陡板的大脊;垂脊小跑一般僅放1-3個;瓦頂用于大式建筑的院墻;寺廟、王府等多用筒瓦,皇宮院墻多用黃琉璃瓦頂,皇家園林的院墻則采用黃、綠兩種琉璃瓦頂
⑨花瓦頂:墻帽部分采用花瓦作法,用板瓦擺出的各種圖案,多用于小式建筑或園林建筑的院墻
⑩花磚頂:多用于小式建筑或園林建筑的院墻
院墻的磚檐和墻帽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據主體建筑的形式及院墻高度等因素決定。磚檐和墻帽的用料和作法的細致程度不應超過主體建筑。院墻約高,磚檐的層數越多,墻帽也應越大,與之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