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是德國三大州級市(柏林,漢堡,不來梅)之一,德國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國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貿中心、德國第二金融中心,同時是德國北部的經濟和文化大都市。有著“世界橋城”的美稱。
漢堡是德國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歐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也已成為德國的新聞傳媒與工業制造業中心。
漢堡港是世界大港,被譽為“德國通往世界的大門”。世界各地的遠洋輪來德國時,都會在漢堡港停泊。在這里,也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絲絲印跡。
在漢堡港里,停靠著一艘貨輪。港口的工作人員介紹,它的船體長400米,甲板面積相當于4個足球場那么大。如果把它裝載的集裝箱首尾相連,足有108公里。
這艘“巨無霸”屬于一家排名全球第三的船務公司CMA。不過,你一定想不到,這艘船竟然有一個中國名字,叫“鄭和”。除了中國名字外,船上很多貨物都來自于中國的。CMA船運公司德國總經理萊因哈德,中國集裝箱占據了我們進口總容量的45%至49%,因為要用探險家的名字給船命名,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一位中國探險家的名字,所以我們就選擇了“鄭和”這個名字。畢偉峰是青島啤酒歐洲貿易公司總經理,在這艘“鄭和”號上,就有他們的貨物。32天的航程,從青島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青島啤酒賣到了啤酒的故鄉——德國。畢偉峰介紹說,2016年,青島啤酒在德國的銷量突破15萬箱。
漢堡港2016年數據統計顯示,漢堡港年吞吐量近900萬標準箱,其中近260萬標準箱來自中國或發往中國,較2015年上升約1.6%。漢堡港口物流公司董事漢森:今年,我們的業務量有一個很大的增長,大概在10%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中國業務和中國貨物量的增加,這些大概占我們所有吞吐量的50%。漢堡可以很好地連接內陸地區,比如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我們也想通過這個優勢參與到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中去,借此促進業務量的增長。
圖中這座紅磚式的哥特式建筑,是漢堡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這里曾經儲存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因此這里又叫做倉庫城。十年前,漢堡政府斥資3000萬元,將這里改造成了漢堡海事博物館。
▲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
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博物館,共9層9個展館,囊括來各個歷史時期各種船只模型、造船工藝、海員制服、航海史、海上貿易、海上戰爭、海事藝術品等等,有4萬多件藏品和超過1百萬幅繪畫、照片,館藏極為豐富,獨具特色。博物館用與航運相關的陳列品和古老文物,來講述世界航運史和海運史,以及東西方交融的歷史。
彼得·塔姆是這座私人博物館的第二任館長。他的母親出身外交官家庭,曾經在中國青島居住過一段時間,所以跟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館長彼得·塔姆:中國的經濟,中國的海運、中國在造船和物流方面,非常地棒。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5月,彼得先生到中國參加了中德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首次會議。在兩國副總理見證下,與廣東省博物館簽署協議,合作承辦《東西匯流——13至17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所以在博物館外墻上,很醒目地掛上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巨型廣告。
6月8日,展覽正式對外開放。展覽選取了中國南宋至清代初期的歷史時段,以商品交換、宗教發展、文化交流、古代史跡和水下考古等多維度的內容為載體,展現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繁榮及促進全球化進程中的貢獻。其中,“南海一號”出水文物是首次赴境外展出。
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館長彼得·塔姆:13到17世紀古代絲綢之路很有名,非常繁榮,就像我們今天這樣頻繁地交流。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很受歡迎。歷史經驗證明,絲綢之路有很好的效果,百年來不同的宗教文化實現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