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匆匆,滄海桑田,當100年前的杭州忽然與現(xiàn)在的杭州同時出現(xiàn)在眼前,你會有何感念?
小編收集了一些杭州近百年前的老照片。這些杭州老照片,有的來源于清末民初杭州二我軒照相館的“西湖風景冊”,有的出自美國傳教士——甘博和費佩德之手,它們大致的拍攝時間介于1900—1930年間。
我們探尋照片上的景象,重新進行了拍攝,把過去和現(xiàn)在完美融合,那一個個熟悉的地方,敘述著杭城的昨日與今朝。
保俶塔
杭州有三塔,錢塘江邊的六和塔、西湖邊的雷峰塔以及寶石山上的保俶塔。不同于六和塔跟雷峰塔,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漢族古建筑保俶塔是實心磚塔,相比另兩塔而言,更像景觀。


有不少人喜歡在假期爬山,保俶塔就是很不錯的選擇,1997年更換朽壞塔剎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
斷橋
關于“斷橋”的故事太多了,每當來西湖游玩,這是必去的一處景點,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據(jù)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經(jīng)建成,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它的名氣最大。


老照片上的斷橋,清靜閑適。想來百年前的人們料不到如今的斷橋游人如織,想要一個清靜的斷橋,只能起得比廣場舞大媽還要早嘍~
白堤
“斷橋殘雪”這一景點堪稱西湖“經(jīng)典美景”,而白堤正是東起"斷橋殘雪",止于"平湖秋月"。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今日人們所知的白堤,雖與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個方位,但杭州人民為緬懷這位對杭州作出杰出貢獻的"老市長",仍把它命名為白堤。在這條長約1公里的白堤上騎車或散步,可以欣賞到湖邊盛開的荷花,岸邊的垂柳和湖上的游船。


老照片上可以看到老的白堤是很樸素的一條長堤,而今天修繕過后,兩邊更是加出草皮區(qū)和臨水游步道。
平湖秋月
西湖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題名“平湖秋月”。


站在平湖秋月的湖邊,隱隱約約能看見雷峰塔,在茫茫夜色中忽隱忽現(xiàn)。湖中央有幾個小島,島的旁邊有幾條小船在月光下慢悠悠地劃著。
光華復旦
光華復旦位于孤山路中山公園門口,是康熙年間的清朝行宮牌坊。


2005年復建,而“復旦”二字,出自《卿云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旦”為古代外國對中國的稱呼,和現(xiàn)在的復旦大學并沒有什么關系。
蘇小小墓
愛江山更愛美人,千古紅顏,值得駐足吊唁。蘇小小墓,即慕才亭,位于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北山街上)。蘇小小,六朝南齊時(479~502)歌妓,家住錢塘(今杭州),貌絕青樓,才技超群,當時莫不稱麗。常坐油壁香車,年十九咯血而死,終葬于西泠之塢。


老照片攝于上個世紀30年代,不難看出,而今重修的慕才亭較之更為挺拔修長。
岳廟“碧血丹心”石坊
“碧血丹心”石坊位于西湖北面,岳廟的前方。岳廟歷代迭經(jīng)興廢,現(xiàn)存格局于清代重建后形成,分為墓園、忠烈祠、啟忠祠三部分。墓園坐西向東,忠烈祠和啟忠祠坐北朝南;岳王廟大門,正對西湖五大水面之一的岳湖,墓廟與岳湖之間,就是高聳著的“碧血丹心”石坊,寄托炎黃子孫對愛國英雄的敬仰之情。


老照片上的牌坊后便是岳廟,如今中間已是綠樹成蔭。牌坊的造型與之前大體一致,但還是能看到細微差別,兩旁的石獅如今也不復存在了。
蘇堤
眾所周知,“蘇堤”的由來是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而命名。如今的蘇堤一年四季都是綠樹林蔭的感覺。有柳樹、有梧桐,也有其他綠樹花草。


老照片上的建筑已經(jīng)不復存在,橋也重修過,路也翻修過。只給你一種“水光依舊,山色已變”的感覺。
雷峰塔
也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知道雷峰塔,恐怕是源于《白蛇傳》,這個流傳民間的故事,也給雷峰塔帶來了一絲神秘之感。


其實雷峰塔始建于975年,為吳越國王錢俶因黃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稱“雷峰塔”。
老照片上的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倒塌原因是民間流傳雷峰塔的磚能治病,以至于一些人過來偷磚,導致了雷峰塔最終倒塌,甚至于就在2015年十一節(jié)日期間,有兩名來自內(nèi)蒙的男子還相信這一迷信,來杭州偷磚,著實讓人哭笑不得。
目前的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重建于2002年,基本在原址保護重建,也基本保持了原塔的高度。新建的雷峰塔為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
凈慈寺
相比較人山人海的雷峰塔,對面的“凈慈寺”實在是一個清凈的地方,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是西湖歷史上四大古剎之一,寺廟雖不大,但是齋菜還是很不錯噢!


現(xiàn)在的寺宇、山門、鐘樓、后殿、運木古井和濟公殿,都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的。每日黃昏,悠揚的鐘聲在暮色蒼茫的西湖上空蕩,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因為寺內(nèi)鐘聲宏亮,"南屏晚鐘"成為"西湖十景"之一。
河坊街
來杭州游玩,河坊街幾乎是必去不可的,位于吳山腳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舊時,與中山中路相交得“清河坊四拐角”。
自民國以來,分別為孔鳳春香粉店、宓大昌旱煙、萬隆火腿店、張允升帽莊四家各踞一角,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區(qū)片。杭城聞名的“五杭”(杭粉、杭剪、杭扇、杭煙、杭線)就出于此。這里特色小吃、古玩字畫、商鋪云集。老字號、杭州特色各類店鋪約有一百余家。


今日的河坊街,仍舊延續(xù)著它的商業(yè)屬性,只不過當時算作名品商業(yè)街的它,如今更多地扮演著售賣旅游紀念品和供給游人觀賞的角色為主。這也說明,河坊街是目前最能夠體現(xiàn)杭州歷史文化風貌的街道之一,這里經(jīng)常可以碰到不少外國友人,對于他們來說,這里是最能體現(xiàn)“杭州文化”的地方了。
百年風雨,追古思今。杭州的美有其歷史人文沉淀,也有其百年不變的自然景觀,就像有人問“杭州到底好在哪里”,“杭州為什么總能排進全國幸福感城市前三名”,看完這些圖,也許能從中領悟一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