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高冷”的非遺遇到“熱鬧”的網絡直播,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日前,多家單位借助網絡直播這種新興的傳播工具,不僅讓公眾體驗到非遺的文化魅力,更推動了非遺的生產性保護。“直播+非遺”為非遺的傳承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令人眼前一亮。
網絡直播讓非遺登上大舞臺。非遺屬于活態文化,要保持生命力就需要宣傳展示,但絕大多數的非遺受展現形式、資金條件等限制,很多非遺只能在小塊地區或對個別觀眾展示,受眾面窄,公眾的知曉度嚴重不足。網絡直播進入門檻低、成本趨近于零,但面向的觀眾群體極廣,僅花椒的非遺直播直接吸引了700萬網友的追捧。而且這些觀眾大都是求知欲強、追求創意的年輕群體,為非遺傳承奠定良好基礎。
網絡直播推動非遺走進市場。長期以來,非遺保護都依靠政府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但這些支持畢竟有限,要想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承,必須要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借助網絡平臺,更多的人直接觀看到非遺文化產品的產出過程,增強了非遺的吸引力,進而培養了觀眾的文化消費能力。這對于非遺傳承的刺激無疑是巨大的,非遺傳承人得到了物質保障,就能夠投入更多精力到創新和技藝提升中,讓非遺又能煥發新時代的活力。
當前,先嘗螃蟹的還是一些手工藝類的非遺文化。非遺文化博大精深,還有諸如傳統戲劇、音樂、舞蹈、美術、醫藥等諸多門類的非遺文化,同樣也具備觸網的條件,借助現代互聯網技術,傳統非遺文化有望迎來又一次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