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羅馬11月26日電羅娜:今年8月以來,意大利中部地區連續遭受3場地震襲擊,不僅導致299人死亡、2.2萬人無家可歸,許多中世紀古鎮也被摧毀。
對于這些城鎮,文物古跡不僅是旅游業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因此,對受震災影響的文物古跡進行搶救性保護成為與安置災民同等重要的震后工作重點。
諾爾恰位于意大利中部的翁布里亞大區,距離首都羅馬170多公里。在10月30日發生的6.5級地震中,該鎮的地標性建筑——建于13世紀的圣本篤教堂和羅馬式古城墻都變成了殘垣斷壁,其他古建筑也受損嚴重。在地震3周后,記者到此進行了實地探訪。
記者在鎮中心廣場看到,圣本篤教堂坍塌的瓦礫已被覆蓋上黑色塑料膜,目的是防止雨水進一步侵蝕已經損壞的建筑和有可能埋藏在瓦礫下的文物。消防員用十余厘米見方的木條組成的框架從前后固定教堂尚未坍塌的正立面,為教堂的重建做準備,并保護在場工作人員的安全。
記者還在這里發現了無人機的身影。據消防隊長法比奧·杰曼介紹,無人機的作用不僅是對災害現場進行航拍獲取數據,它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進入安全系數較低的受損建筑內部,進行高精度掃描,為下一步修復工作打下基礎。
在翁布里亞大區一處人煙稀少的工業區,佇立著一座用高墻圍起的大型倉庫。這里是用于安置震后搶救出來的畫作、雕塑、建筑部件等文物的基地。由于這些文物歷史悠久、價值連城,這座1997年阿西西地震后在歐盟資助下建成、專用于文物搶救保護的倉庫一直處于嚴密的安全監控下。
倉庫抗震等級很高,室內長期保持溫度20攝氏度、濕度50%等最利于文物保存的狀態。在這里工作的不僅有來自翁布里亞大區的考古專家、古代藝術研究學者、景觀工程師,還有文化部的藝術專家、民防局的工程師以及憲兵部隊的文物保護警察。
文物運到倉庫后,首先被放在“急救室”里除去灰塵或降雨造成的輕微白痕。而后,專家會評估損壞情況,并按照文物歸屬建筑進行分類和集中存放。
與記者同行的翁布里亞博物館中心歷史學家蒂齊亞納·比甘蒂介紹,自8月24日第一次地震發生以來,倉庫每天都會收到從震區送來的文物,目前已有近千件。而對文物的集中回收工作預計還將持續一個月。
“進入冬季,中部地區降雨增多,現場余震不斷也有可能對已經受損的建筑造成新的結構性破壞,這些因素都有可能給文物帶來二次傷害,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進行搶救,”比甘蒂說。
翁布里亞大區美術與文化總監馬里卡·梅爾卡利對震后文物修復工作表示很有信心。
“我們的修復技術在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在2009年拉奎拉地震后,我們也積累了大量經驗。盡管不能保證百分之百還原,但是將繪畫類文物恢復到原貌的八九成還是可以做到的,”梅爾卡利說。
日前,意大利政府撥款1.3億歐元(約合9.5億元人民幣)用于修復在這3次地震中受損的所有文物,民間也有不少機構和個人對個別文物修復進行“認領”。
然而,由于每件文物都等待評估,因此修復費用無法估計。“我們今后的路還很長,希望收到更多的捐助,”梅爾卡利說。
(完)來源:國搜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