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斯-伊拉克利翁曾是一座只存在于文獻中的埃及古城,直到2000年法國水下考古學家弗蘭克·戈迪奧及其團隊在埃及亞歷山大市附近阿布吉爾灣的水下發現這座古城,才向世人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在近日于亞歷山大召開的海洋與水下考古國際會議上,戈迪奧與埃及文物部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馬吉德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回顧揭開古城秘密的激動時刻,并介紹了在亞歷山大修建水下博物館的設想。
長期以來,考古學家根據文獻判斷索尼斯-伊拉克利翁坐落于亞歷山大市的尼羅河入??诟浇?,大約存在于公元前8世紀至8世紀,卻一直未能找到實物證據。
上世紀90年代,在埃及文物部門的配合下,戈迪奧及其團隊使用核磁共振磁力儀、差分全球定位系統及側掃聲吶等先進工具對阿布吉爾灣進行了為期3年的系統勘探,最終選定離海岸6.5公里外的一處水面進行試掘。
回想起十余年前的情景,戈迪奧至今激動不已。他告訴記者,當潛水員在七八米深的水底發現一塊約2米高的石碑時,他就已經感到這將是“19世紀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研究人員破譯了石碑上的古埃及銘文,發現石碑由公元前4世紀在位的古埃及第30王朝法老奈科坦尼布一世制成,碑文明確提及了所在城市的名字:索尼斯-伊拉克利翁。
“這一發現不但確定了這座城市的具體位置,也告訴我們‘索尼斯’和‘伊拉克利翁’是埃及人和希臘人對這座城市的不同稱呼,”戈迪奧說。
馬吉德介紹,自那時起,法國、埃及和希臘等國家的考古學家共同努力,在古城遺址發掘出約3000件文物。“這座水底都市的規模巨大,我們目前僅挖掘出冰山一角,還需在此繼續發掘七八十年。”
從古城發掘出的文物包括一座5.4米高的哈比神雕像,一座阿蒙神-孔斯神廟以及大量戒指、手鐲等黃金飾品,其中最令戈迪奧感興趣的是72艘海底沉船和超過800只船錨。
戈迪奧說,綜合考察沉船樣式和船錨重量,在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有大量遠洋商船在這里停泊,說明索尼斯-伊拉克利翁在當時可謂連通尼羅河和地中海的航運要地,是埃及海上貿易的中心。
“這一發現挑戰了古埃及是不擅海洋貿易的內陸國家這一傳統觀點,”戈迪奧說。
馬吉德認為,這座城市的歷史連綿16個世紀,其水底遺址完好保存了埃及自法老時期經希臘化時期直至伊斯蘭時期的眾多文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但是,該如何向公眾和游客展示這座古城呢?這一直是埃及文物部門和考古學家關注的問題。
馬吉德說,埃及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試圖在亞歷山大修建一座水下博物館,允許公眾通過潛水和玻璃海底走廊近距離觀看阿布吉爾灣和亞歷山大市水下的文物。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計劃如今處于停滯狀態。
“水底能見度低、工程難度大和缺少經費等問題都能通過各種手段克服,關鍵是政府高層能否意識到修建博物館對埃及旅游業和水下考古研究帶來的巨大利益,”馬吉德說。
戈迪奧也贊同修建水底博物館的設想:“這些水下遺址值得擁有一座專門的博物館,這將極大促進亞歷山大市的旅游業,對埃及乃至全世界的水下文物研究也具有重大意義。”來源:新華社埃及亞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