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學東(左)在調研采風。
郭學東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研究定義為“一項基因工程”。因此,他認為,非遺保護傳承的應該是純正的文化基因,如果弄成轉基因,甚至假基因,那就失去意義了,“當然,那些由非遺延伸或者衍生出的內容是另一回事。”他希望,幾個大的非遺部類,每個都能搭建起一個保護平臺,便于有針對性地保護研究;還希望全省建設起一個統一的數字化動態管理平臺,“所有的歷史數據和最新信息,想查詢什么,都能一目了然。”
山東三大曲種,成功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
郭學東現擔任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非遺所所長。1981年,他從山東藝術學院畢業后,分配到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前身山東省戲曲創作室,從事曲藝研究工作,參與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東卷等科研項目,走訪過很多年事已高的老藝人。不久后,看到那些老藝人陸續離世,郭學東開始著手搶救保護這方面的資料。
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諸城派古琴在中國古琴十大流派中一直負有盛名,郭學東與這一流派的傳承人非常熟悉,當時又正好負責古琴的考級工作。他說,“原來一直覺得世界級非遺離我們挺遠,其實這些珍貴非遺就在身邊。”
保護傳承身邊的非遺,很快又迎來了新的機遇。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一份加強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建立非遺名錄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征集隨即展開。郭學東被確定為山東省申報工作項目組的負責人。“我腦子里一下子就冒出山東大鼓、山東快書和山東琴書這三大山東曲藝的代表性曲種。”郭學東說,“起初還想,申報這三個,至少能入選一個,像山東大鼓,太有名了,《老殘游記》里有描寫,都選進中學課本了。沒想到這三個項目全部成功入選。”
郭學東說,三個項目一起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與這些曲種的廣泛影響力有關,也受益于扎實充分的材料收集和整理。郭學東自己帶著一組人,去這些項目發源地拍攝影像資料,“有的地方,當地文化部門對情況都不太熟悉,要拍一條胡同,還是我帶著當地人去找到的。”
因為是首次開展非遺名錄的申報,材料制作沒有樣本可循,郭學東和項目組的同事們琢磨著干,“經常做著做著就成了其他省市學習的樣本。”
當然,這也是很有意思又非常有意義的過程。煙臺有一條街,叫小舞臺街。這條街,是一個叫小五嫚的山東大鼓藝人“唱出來”的。郭學東說,“原來就是一個空場子,小五嫚在那里搭臺唱大鼓,有些戲迷干脆就在那里蓋房子住下來,結果就唱出這條街來。”隨著城市發展拆遷,那時候拍攝的這條街的影像,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非遺保護不僅僅是展示,一定要有學術支撐
1997年,郭學東和老師張軍合著的《山東曲藝史》出版,這是全國第一本地方曲藝史的學術著作。其他省類似的地方曲藝史著作,整整10年后才推出。參與或主持多個國家級或省級科研項目和課題,出版多部專著,先后獲得了包括曲藝最高獎“牡丹獎”(理論獎)在內的多個全國獎和十余個省級獎。
郭學東認為,非遺保護必須要有學術支撐,有了學術指導,才能更有成效,所以他特別強調“嚴謹”,“非遺是一種文化基因,一定要追求純正,嚴謹的學術研究至關重要,否則項目就容易走偏。”
他策劃舉辦全國古琴藝術保護成果雅集品賞會。這不只是一次雅集品賞古琴演奏的音樂會,也是一個頂尖專家、演奏家共同參加的關于古琴藝術的高水準學術研討會。即使是這場演出,也別出心裁,臺上演員一曲奏罷,臺下有專家即時點評,現場觀眾都感覺受益匪淺。
他主張非遺保護要動靜結合。動,就是不斷舉辦展演展示、學術論壇類的常態性活動;靜,則是注意對資料的搜集、挖掘、整理、研究。兩方面結合好了,獲得理論指導的資料搜集整理更有針對性,有效的資料收集又有助于項目傳承和學術研究,非遺保護可以立體推進。
這方面他有親身經歷。郭學東說,1957年山東舉辦過一次全省曲藝匯演,參演曲目的唱詞、曲子當年都抄錄下來了,后雖經過“文革”動蕩,極少散失。他花了幾年時間,開始認真整理這些抄本。后來,有些老藝人,恰恰因為那段動蕩歲月,學藝演出中斷,再排演一些劇目時,還要到省藝術研究院來找資料。
辦展覽辦論壇進校園,立體化推動非遺保護
在非遺傳承保護方面,郭學東是全方位的立體推進。他一邊做科研,撰寫學術著作,同時策劃和參與舉辦學術論壇,組織非遺展演,推動非遺進校園。無論是理念思路,還是具體工作,都遠遠走在了前面。
山東三大曲種成功申報首批國家級非遺后,2006年,山東省開始籌辦非遺展,郭學東主持編制方案,整理材料選擇項目。當年,全國非遺展舉辦,山東參展的內容和方案也由他主持設計。
從2007年開始,在他的策劃推動下,省文化廳與中國藝術研究院聯合主辦全國曲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這是全國曲藝界第一次舉辦這樣的高水平研討會。如今,已發展成“全國曲藝高峰論壇”,兩年舉辦一屆。
郭學東參與策劃全國曲藝界非遺保護成果展暨學術研討會,七家單位聯辦的這項活動,如今成為品牌文化活動“泉城書會”,兩年一屆,吸引著全國曲藝界的關注。
他還發起主持傳統曲藝保護工程,努力搜集拍攝各種資料。為曾去朝鮮戰場參加慰問演出的山東快書藝人傅春喜錄資料;花兩年時間,為于派快書傳承人趙光晨錄制《武松傳》和舉辦收徒儀式。有些老藝人,拍攝完影像資料后,不久就去世了,這些資料更是彌足珍貴。“最遺憾的是孫鎮業先生,給他錄好《武松傳》后,要錄他自己寫的《魯達傳》,夏天說好了,還沒來得及做,秋天他就去世了。”
郭學東連年獲得“山東省非遺保護十大亮點工程”獎、全省非遺科研成果多個一等獎、省非遺保護先進個人、先進集體等榮譽,2014年入選第三批“齊魯文化英才”。
郭學東也是最早倡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的,并且從2007年就已經推開。“我認為最有效的途徑是進大學。小學生太小,中學生太忙,大學生有時間,也具備相當多的知識積累。聽個學術講座,可能影響改變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
在繼續深入全省各地調研非遺的同時,郭學東又策劃實施了“歐眼看非遺”活動。一批來自歐洲的優秀人文攝影家,到齊魯大地探訪拍攝非遺,這些外國攝影家為山東非遺保護提供了新鮮視角,也有力擴大了山東非遺的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