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城鐵西二旗站東南方向,還遺存著一座老火車站。歷經百余年,老站房雖多有改造,但古韻猶存,這便是始建于1905年(1906年建成)的京張鐵路清河車站。未來,清河站將作為京張高鐵的雙始發站之一。現在的老站已停辦客運業務,鋼軌被拆除,升級建設啟動。唯有老站房矗立在那里,默默注視著周遭巨變。
老站房矗立在那里,默默注視著周遭巨變
然而,老站房本身的保護也是一波三折,為此弘博網專訪了青年鐵路文化學者王嵬,聽他講述他與清河老站保護的點滴故事。
王嵬,鐵道攝影師,鐵路文化學者。十余年來行攝路程已達40多萬公里,足跡遍布全國鐵路干、支線百余條。著有《追火車》、《我的京張鐵路》系列叢書。
緣起——百年清河老站,缺個文物身份
不同于大型火車站,很少有人了解清河站的故事。王嵬通過歷史資料以及實地走訪比對,為我們勾勒出清河車站的歷史變遷。
100多年以前,京張鐵路沿線十余座站舍的崛起,開創了中國人自行修筑鐵路的歷史。京張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先生設計的“之”字形鐵路舉世聞名,清河車站作為京張鐵路一座三等小站,因建于海淀清河鎮而得名。詹天佑先生曾在此勘測、施工、驗收。1912年9月8日,孫中山先生曾于清河站下車視察京張鐵路。
資料圖片顯示,日軍侵占下的清河車站,與通車初期毫無區別,但站房前堆滿了沙袋,車站周圍有重兵把守、戒備森嚴。
新中國成立以后,清河車站站房開始改造,三處拱券添加了門窗等物,南側向西接出了一間房屋,屋頂上的鐵瓦被更換成了彩鋼板。站房中央正上方,由京張鐵路總辦陳昭常于1906年題寫的站匾,在新中國成立后被毀。
時至2014年,老站房的三處券門已被封死一個,另外兩處改為售票窗口。2016年,因升級改造,清河站停辦客運業務。
(左)與老站房同歲的豎匾,由時任京張鐵路總辦的陳昭常題寫于1906年;(右)建站之初的券門已演變為現在的售票窗口,但仍能看到拱券大體輪廓。
隨著2022年冬奧會的臨近,《京張高鐵可行性研究報告》于2015年11月獲發改委批復,北京北站及清河站規劃為兩座始發站。從得知這一消息起,王嵬便時時牽掛著清河老站房的命運,他認為清河老站勢必要進行較大改動。
然而,雖然京張鐵路上的西直門站老站房已成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與清河車站建筑、格局完全相同的青龍橋站,已被劃入國保文物范圍,被拆掉近一半的清華園老站房,也已成為海淀區登記文物項目,但是清河站卻沒有任何文物身份。
求索——想保護先認定,為“身份”奔走
王嵬說,鐵路上的老建筑、老機車是鐵路文化的載體,如不對清河老站房進行有效保護,可能會失去一座珍貴的歷史建筑。在得知京張高鐵建設這一消息的第一時間,他便開始尋找保護清河老站的渠道。
經過多方咨詢,他發現清河老站的保護并不止一條路。據了解,對于清河老站,除文物部門可以提供政策的支持與保護之外,鐵路部門也有著相關的保護政策。
《文物保護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
第三條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可以分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鐵路文物保護管理暫行辦法》
第二章范疇和種類
第五條鐵路文物,是指自中國鐵路肇建以來,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與鐵路重大歷史事件、重要社會活動或著名人物有關的,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鐵路近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等,包括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含館藏文物,下同)兩大類。
第六條鐵路不可移動文物主要包括:車站、線路區段、橋梁隧道、機車車輛庫、鐵路名人故居、鐵路黨組織早期工作和活動舊址、鐵路工運舊址、建筑或建筑群等。鐵路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分為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文物。文物保護單位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但由于當時的清河老站尚無“文物身份”,無法依靠政策法規對其實施有效的保護,王嵬便決定先為清河老站解決“文物身份”的難題。由于鐵路部門無法為其進行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王嵬便根據文化部頒布的《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北京市
《鐵路文物保護管理暫行辦法》
第八條鐵路文物的認定、鐵路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的核定、鐵路可移動文物的等級評定,按國家或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門的規定執行,分別報國家或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認定、核定、評定。
《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第一款所列各項,應當認定為文物。鄉土建筑、工業遺產、農業遺產、商業老字號、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等特殊類型文物,按照本辦法認定。
第三條認定文物,由縣級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門負責。認定文物發生爭議的,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作出裁定。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的要求,認定特定的文化資源為文物。
第四條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定期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文物認定工作的范圍和重點。
第五條各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定期組織開展文物普查,并由縣級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對普查中發現的文物予以認定。各級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完善制度,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文物普查工作中發揮作用。
第二章不可移動文物認定
第五條依據屬地管理原則,申請人申請對某一文化資源申請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由該文化資源所在區縣文物行政部門開展具體的認定、登記、公布工作。
第六條文化資源包括建筑、遺址、人類活動遺跡、特殊文化景觀、文化線路、古人類古脊椎動物化石出土地等。
王嵬提交的不可移動文認定表
在此過程中,王嵬也與《法制晚報》取得聯系,對此事進行了一系列跟蹤報道。
進展——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文物身份落聽
2017年5月25日,距王嵬遞交申請書過去了約一年半,海淀區文委在其官網發布《關于將“清河車站”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公告》。
公告顯示:海淀區文化委員會根據北京市文物局的統一部署,開展了“清河車站”文物認定工作。根據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的調查報告,依據《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和《北京市
據悉,早在王嵬遞交申請書之前,海淀區文委文物科就接到上級單位的指示,已經開展對清河車站的文物認定工作,對此,他們也感謝民眾和媒體對文物工作的關心。清河車站已獲得文物身份,未來將依法進行保護。
王嵬收到的海淀區文委不可移動文物認定表回函
通過解讀這份公告可以發現,清河站雖獲得官方的文物認定,但僅為最低級別文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規定,使用不可移動文物,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筑物及其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動文物。
據悉,清河老站不會拆除,施工期間,老站房將會被平移出施工現場,新站建成后,老站房將移回清河車站,作為景觀陪伴在新站旁。
觀點——京張鐵路應整體保護
2022年冬奧會即將在北京、張家口舉辦,用于溝通兩地的京張高鐵正在建設中。在這個背景下,王嵬提出一個問題,具有百余年歷史的京張鐵路將何去何從?
王嵬表示,老京張鐵路不僅能溝通兩地,還能夠很好地服務冬奧,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工業文化遺產。小學課本上的京張鐵路是人人都要學習的,但讀萬卷書不如實地感受一下,背多少次詹天佑的課文,也不如坐一次京張的火車讓人身臨其境、記憶深刻。
譬如青龍橋站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不但有科學、歷史、美學價值,也有非常豐富的人文底蘊。如果全線都像青龍橋站這樣保護的話,不僅我們身邊的遺產的質量會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完全可以進行利用。但“死文物”價值、教育意義、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很少了,如北京北至沙河段既有老線廢棄后,保護的意義會大打折扣。
目前,僅就站房而言,京張鐵路沿線青龍橋站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西直門站是市級文保單位,南口站系區級文保單位,清華園站、清河站系文物普查登記項目,還有一部分遺存的老站房未被官方認定為文物……站房保護級別參差不齊,缺乏全線整體的保護措施。
王嵬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關注京張鐵路歷史,不斷收集資料,走訪沿線鐵路職工及居民二百余位,并結合口述史、文獻從北京徒步至張家口進行實地的田野考察,并將成果匯總編輯為《我的京張鐵路》系列叢書,該書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北京學基地項目資助與北京市屬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項目資助。
王嵬認為,鐵路是線性文化遺產,線路兩側有很多車站和附屬建筑,以及機車、車輛、信號機和鋼軌等。考慮到鐵路文物的完整性,這些相關設施應該獲得整體保護,而這正是京張鐵路保護的短板。獲得文物認定的清河站只是京張鐵路的一個點,京張鐵路的保護之路還在繼續。
編者按
“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或是“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并不代表它們的價值就低,更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價值還沒有被人們挖掘出來。如果只因為它們級別低就另眼看待,那等到發現其真正價值,這些文物可能已經成為一片廢墟了。
我國留存至今的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形象地記載著我國歷史的形成和發展的進程,它們不但是認識歷史的證據,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導,但與此同時,相關法律法規也規定,公民可以對文物進行認定申請,因此,每一個公民都能參與到文物保護中來。如何讓社會力量更好地參與到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當中,也是未來大家共同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