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青海省可可西里經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同意,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也說青藏高原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會議現場
可可西里這位“美麗少女”如何驚艷全世界?
可可西里,蒙語是指“青色的山梁”,藏語則是指“美麗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角,它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可可西里是21世紀初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較好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中國建成的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據介紹,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四項標準的一項或幾項:
絕妙的自然現象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區;
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包括生命記載和地貌演變中的地質過程或顯著的地質或地貌特征;
突出代表了陸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物系統及動植物群落演變、發展的生態和生理過程;
是生物多樣性原地保護的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包括從科學和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
可可西里申遺歷程
海省申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康學林說,青海可可西里申遺可以適用于以上四項全部標準,但經過專家組認真討論,決定最終向世界遺產中心提交兩條標準,以證明可可西里具備獨立申報自然遺產的條件:
即頂級自然現象或者具有絕佳自然美景和美學價值的地區和最重要的在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棲息地,包括從科學和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
可可西里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孕育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很多,最有名的當屬藏羚羊,它們是“可可西里的驕傲”。為保護藏羚羊,青海省政府1995年建立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1997年底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
這里被譽為高原野生動物基因庫,也是我國第一個為保護藏羚羊而設置的自然保護區。可可西里是瀕危野生動物藏羚羊種群的主要產犢地,維系著其至關重要的遷徙規律。本次提名的區域內包含一條從三江源到可可西里的完整的遷徙路線,是迄今已知的藏羚羊所有遷徙路線中保護最好的路線。
可可西里世界遺產入選地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曲麻萊縣境內。面積約為370萬公頃,緩沖面積為230萬公頃,總面積約600萬公頃。它囊括了位于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面積的高山和草原系統,干燥寒冷的高原氣候,在不間斷的地質變遷中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
這里稀缺氧氣和淡水,環境險惡,令人望而生畏,也因此被稱為“生命的禁區”,是中國四大無人區之一,也是盜獵橫行的“無法區”。對藏羚羊等野生動物來說,他們要面臨的不僅是生存的威脅,還有棲息地環境的惡化。亂采濫挖致使草場千瘡百孔,直接破壞可可西里的植被,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更加險惡。
可可西里一望無垠,仿佛被凍結在時空中,美得讓人驚嘆。有人說,可可西里可能是“人類最后一片凈土”,艱難地維持著自然最原始的狀態,這里可以感受到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感嘆。
可可西里終于如愿通過申遺,成為了世界自然遺產,讓世界認識到這個地方的重要性,深化對它的保護,喚起更多人關心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