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次摘得重量級的全國文物維修工程獎到承建十余項歷史建筑修繕工程,上海建工五建集團裝飾工程公司不僅見證了一次次的城市文化沉淀,還在修舊如故中鍛造一張“匠心”名片。
自1995年承建第一個優秀歷史保護建筑修繕工程——盤古銀行上海分行后,徐匯中學崇思樓、市三女中五四樓、上海市檔案館新館、四行倉庫、復旦大學相輝堂……因為參建工程而與經典“邂逅”并不為奇,但當跨入地處普陀區中心地段的普陀區長壽街道衛生服務中心項目時,五建集團裝飾人卻難掩激動和雀躍。
“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竟然會因為參建一項工程而與國母宋慶齡結緣!”該項目總建筑面積6264平方米,1號樓建造于1927年,距今已有整整90個年頭,原為一棟疊梁式磚木結構的三層住宅,前身是宋慶齡女士在1952年9月18日以她榮獲的“國際和平獎”而創建的“上海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即現座落于徐家匯的“國際婦嬰”的初創地,已被列入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建筑。此后,小院里陸陸續續增添了2、3、4號樓,以木結構、紅瓦坡屋面、水砂石外墻等為建筑特色。

尊重歷史,讓雕花木梁重見天日
歷史修繕工程的拆除工作需要抽絲剝繭般地“拆”和小心翼翼地“除”,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發現一些被掩蓋了的珍寶。該項目1號樓中庭頂部的雕花木梁就是其一。由于被吊頂遮擋,此前幾番修建,從未被任何施工單位發現。當項目部在修繕吊頂時不經意間發現了這一組組精美的木藝雕花梁架后,立即與設計單位和業主進行了溝通。按照原設計方案,這個部位只要簡單的封吊頂即可,而現在,若是取消吊頂,就必須對雕花木梁進行細致修復,所花費的工期和成本都會大大增加。但在五建人眼里,一座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階段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又是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修舊如故,就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還原雕花木梁的想法最終得到了設計和業主的支持,項目部專門找到具有木藝雕花梁修復專長的工匠一同制定修復方案,并將該修復內容納入重點施工范圍。如今,修復工作已近尾聲,20平米的木梁雕花和勾檐斗角經歷了近百年風霜的洗禮,安靜地守在原地,讓這棟老宅充滿了韻味和美感。
智解難題,給木樓梯一個支點
在五建裝飾人眼里,歷史保護建筑沒有大小、輕重之分,一視同仁。他們要做的,便是用雙手和智慧在一磚一瓦中還原經典。
該項目1號樓東、西兩側各有一部室內木樓梯。早前建造時,該樓梯僅為家用,因此承受負荷相對較小。但作為公共建筑使用以來,便承擔起了主要通道作用,在長期高負荷使用后,樓梯本身木結構遭到不同程度地傾斜、變形等情況。如何兼顧木樓梯的主要通道作用和安全承載大量人員上下成為了擺在施工單位面前的一大難題。為此,項目部充分運用多年同類項目的實踐經驗,開展工藝優化的技術攻關,確定了在不破壞原有樓梯結構基礎上,采用在樓梯外側底部增加8號工字鋼進行加固的方式,獲得相關設計單位和文保單位的認可,方案實施后有效防止了木樓梯在長期連續重復荷載下產生疲勞而產生的傾斜。同時,項目部秉承“工匠精神”原則,為保證修繕后木樓梯欄桿、扶手的含水率、干縮濕漲率及紋路等與原有欄桿、扶手相一致,最終采用建筑自身木料為原材料,將一些內部結構拆除時的廢舊木材收集并重新利用,既節省了材料,更完美還原了木樓梯原始面貌。

精益求精,為外墻穿上“舊時衣”
“修繕工程不同于新建工程,施工質量完全取決與項目團隊精益求精的態度。”這是五建裝飾人始終銘記在心的一句話。
在拆除1號樓西面連接處的建筑群后,水刷石外墻的現狀基本顯現,還發現建筑東、南立面的外墻水刷石,已在多次維修過程中進行了多層次的膩子批嵌及涂料涂刷,就如同墻體患了“白癜風”,同時有多處產生了墻面裂隙、水刷石面層起殼及窗臺窗檐部件殘缺等情況,還有局部墻面進行了水泥砂漿的填補粉刷;西立面的外墻水刷石破壞得尤為嚴重,4米以下的原始外墻已不復存在。項目部與多方共同討論,對東、南立面的水刷石外墻進行清洗,局部損壞部位采取鏟除、打磨等修補措施;在跑遍檔案館翻查黑白老照片參考,反復調配小樣和現場洗刷后墻面比較后,最終確定了砂石顏色的配比,對西立面根據清洗好的效果樣式進行整體重做,最終達到恢復本建筑歷史原貌的效果。
什么是“工匠精神”?是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對產品的精益求精,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歷史建筑修繕保護作為五建集團的核心優勢之一,盡管它在五建產值中,所占非重,但意義深遠。對五建裝飾人而言,如果說“圓滿完成”追求的是100%的完成度,那“工匠精神”追求的就是101%的無可挑剔,不止鍛造了精品建筑,還將這些建筑打造成了一本本“活生生”的歷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