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中國需要適應世界,世界也需要適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著眼于對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外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兩個跨越,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切入點,以區域互聯互通、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自由貿易區建設為主要路徑;以中國的發展帶動區域發展,通過中國的全方位改革開放,進一步融入并引領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建設,最終形成命運共同體。一連串的大變局之中,最核心的是如何調整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發展中國家身份的新詮釋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多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已經接近或者趕上發達國家水平,與此同時,2015年中國的人均GDP仍游離于8000美元,排在全球第76位,與中等收入國家尚有距離。中國地域廣闊,發展基礎薄弱,城鄉、區域差別大,結構性矛盾突出,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遠不如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環保生態壓力與日俱增,老齡化趨勢提前到來,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可持續現象比比皆是。
中國始終堅持自己是發展中國家。一方面,發達國家俱樂部的一些規則是在中國缺乏話語權和參與度的情況下制定的,傾向于照顧發達國家利益,不能適應新興市場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的新現實;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履行國際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援助,或者在危機時提供的緊急紓困貸款,往往帶有政治經濟改革條件,實踐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適得其反。同時,中國在承擔國際義務、履行國際責任時,也要考慮現實的能力和條件。

“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新模式。它是一種包容各種發展方式和水平,照顧各方舒適度的全新模式。它沒有強加于人的政治經濟條件,不追求以優勢地位謀求更多合作主導權,甚至不強調明確的合作機制,而是先找雙方合作興趣點,利益共同點,找到雙方都舒適的方式展開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中國作為發展比較快的一方,愿意提供廣闊市場、充裕資金、先進技術、優勢產能,幫助其他國家一起發展,歡迎他們分享中國快速發展新成果、搭便車、趕大集。
“一帶一路”倡議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合作開發潛力巨大,但回報周期長、見效慢,正是發展援助的重點和難點。亞洲開發銀行2017年2月發布的報告指出,經季節變化因素調整后,亞洲地區每年需要1.7萬億美元用于新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這一數據是2009年預估的7500億美元的兩倍多,資金缺口極為龐大。“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為突破口、切入點,契合發展援助理念,同時又倡導合作開發,通過引導私人部門參與,力圖激活國際金融資本的巨大存量,極大拓展了開發的深度、厚度、廣度,或將打開融援助、開發、合作于一體的基礎建設新局面。通過打造“一帶一路”合作的公共平臺,中國創造性地發展出一條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履行國際開發援助義務,發揮新興大國作用,體現大國擔當的新路徑。
加深互動中孕育新模式
未來10至20年內,世界前10大經濟體,傳統工業強國與新興市場經濟體將各占半壁江山。這一變局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過。權勢轉移或將進一步催化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矛盾。中國如何崛起成為影響區域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變量。在這種形勢下,一方面需要底線思維,適度發展國防力量,以實力守護和平。另一方面又需要探索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新路徑。中國面臨的挑戰是,既要在全球化進程中適應新形勢要求,發揮更多的引領作用,同時也要有效應對外界的質疑。
“一帶一路”連接中國和歐洲,一邊是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一體化區塊,一邊是全球人口最多、潛力增長最快的發展中國家,面向的卻是亞歐非大陸邊緣和腹地的欠發達地區,著眼于廣大發展中國家。這里戰亂頻仍,種族、宗教、文化矛盾錯綜復雜,治理基礎脆弱。歷史上大國在此爭霸之心有余,開發之力嚴重不足。中國適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力圖打通亞歐非廣闊空間,帶動亞歐非邊緣和腹地廣大欠發達地區共同發展。意在開辟新市場,打造發展新高地,繼續做大蛋糕,多做增量,而不是汲汲于與傳統強國爭奪現成市場。“一帶一路”不但體現了大國擔當,而且也通過具體方案體現了協和四方,不與傳統強國爭奪現成市場的積極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選擇的發展方向、提出的合作理念、制定的行動計劃、展開的具體實踐,體現了中國致力于發展以經貿合作為基軸,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避免走傳統的國強必霸、爭霸必戰老路的決心和意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通過“一帶一路”,中國愿意變為“交通中心”“交流中心”“創造力中心”和“競爭力中心”,成為串起全球各個市場、各大文明的橋梁、通衢、樞紐、基站、路由,系起五大洲、連接四大洋,攜手東西、貫通南北,書寫人類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新篇章。

引領發展中貢獻新智慧
中國加入全球化進程以來,一方面受益于國際大市場、國際經濟大循環,一方面也一直在積極提供力所能及的貢獻。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逐步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按照2010年美元不變價計算,2011年到2015年,中國增長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8.6%、31.7%、32.5%、29.7%、30%,而美國分別為11.8%、20.4%、15.2%、19.6%、21.9%。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2%,仍居世界第一。
中國從2010年起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商品出口除了滿足各國消費、投資需求,服務基本生活以外,還為穩定全球經濟,特別是發達國家低通脹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商品和服務進口近來增速迅猛,為拉動金融危機沖擊下各國經濟復蘇,穩定資源出口國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目前是與美國并駕齊驅的首要原油進口國,是全球大宗產品的主要進口方。中國的需求成為左右國際能源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的主要力量。人民幣正穩定邁向國際化,其貶值升值對國際金融市場開始產生系統性影響。
中國希望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規劃中國資本、技術、產能走出去的藍圖和步伐,加快中國對外投資布局,協調內外均衡,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能量。
“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由于搭不上經濟全球化的班車,貧窮、戰亂應運而生,不但自身陷入了惡性循環,而且影響到周邊、地區以及全球的地緣政治穩定,威脅人類和平前景。中國以一種新的合作開發形式介入,沒有先置的原則與條件,為解決地區問題開辟了新道路。國提出的合作發展模式沒有任何一本教科書可資指導,通過自身實踐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不排斥任何行之有效的思想與方案。
“一帶一路”建設,依托的是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社會共同確立的合作發展指導性原則,離不開發達國家推動國際經濟開發與合作的先進經驗,遵循的是國際上成功的實踐和共同認可的準則,服從的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同時,中國也看到既有指導思想、原則、規則和經驗存在不足,通過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開辟合作發展新道路,為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中國智慧。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融入全球化、適應全球化,引領全球化的重要載體,除了物質方面的貢獻外,也為推動世界合作與發展提供了多維度的智慧與精神貢獻。“一帶一路”倡議包含中國特色的國際發展與合作理念和模式,提出共商、共建、共享,開放、包容、普惠、共贏,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等合作發展的新綱領、新思維。
“一帶一路”建設囊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以各國政治合作為指引,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基礎,以多層次多渠道融資為保障,實現貿易投資的快速增長,帶動各國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增進各國人民間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登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中國特色發展理念和模式能不能得到廣泛接受,轉化為實際的軟實力、硬實力,關鍵在實踐。“要讓各國人民從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讓一批標志性項目盡快落地,為當地民生帶來改善,讓當地社會感受到進步,從共商共建中實現共贏。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經與幾十個國家簽署了合作協議,實現了與多個國家發展計劃的對接,有關項目快速推進,收獲超過預期。但是也要看到挑戰與風險繼續增長,從國內看,經濟下行壓力仍在,外匯儲備大幅縮水,維持匯率穩定難度上升,支撐境外投資的實力有所下降;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出口環境有所改善,但保護主義情緒升溫,貨幣戰、貿易戰陰霾未除,跨境投資限制增多,有的支點國家對中國戰略疑慮上升,有的主要發達國家冷眼旁觀,地緣政治阻力仍然存在,在局部還有所放大。前路漫漫,道路曲折。但是世界越來越需要中國,中國應當也一定能為世界做出更大貢獻。殷殷所期,大勢所在。我們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準備好負重前行。
作者簡介:廖崢嶸,來自中國社會科學和平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