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華強溝水庫文物考古發掘保護工作已告一段落,但說起這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績,旌陽區文管所所長鄧麗仍十分激動。
鄧麗告訴記者,在整個清理發掘過程中,文物考古人員共發現78座墓葬,出土保存較完整的文物百余件。目前,華強溝水庫文物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已運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清理修復。下一步,這批文物有望進行集中展覽,與德陽市民和外地游客見面。
省市區聯手搶救性發掘78座崖墓
7月10日,隨著百余件出土文物統一打包從德陽運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標志著華強溝水庫地下文物搶救性考古發掘保護工作全面完成。本次出土保存較完整的文物有百余件之多,包括銅鏡、五銖錢、陶缽、陶罐、陶狗、陶雞、執蛇俑、說唱俑、庖廚俑等。
華強溝水庫建設工程是我市重點工程,位于旌陽區境內華強溝上游。為配合華強溝水庫工程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旌陽區文管所于2012年2月對水庫淹沒區進行了文物考古調查、勘探工作。調查共發現25處文物點,其中地面文物點3處(石刻2處,水井1處)、地下文物點22處(崖墓群4處,清墓群18處)。2016年12月開始,展開了華強溝水庫建設工程文物保護工作。
截至今年7月10日,共計發掘崖墓78座,其中劉家大山崖墓群32座,黃狗坳崖墓群25座,巖洞梁子崖墓群19座,池家埂崖墓群2座。
經過發掘,考古人員發現巖洞梁子崖墓群M3是本次發掘唯一一座三墓室的崖墓,加墓道長度超出18米。而巖洞梁子崖墓群M10是本次發掘工作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墓室前部未被擾亂,出土有陶狗、陶罐、一串銅錢以及數個陶俑。巖洞梁子崖墓群M11是本次發掘工墓室結構保存最好的墓葬,實質緊密,結構穩定,且墓室內雕刻裝飾精美。前室后壁仿木構刻一對石柱、柱下有石礎,柱上有斗拱,之上浮雕一組筒瓦、瓦當。
另外24座墓因盜掘和農田改造,導致整體墓葬結構損毀嚴重,僅存有小部分,加之巖石風化嚴重,繼續清理存在安全隱患,故未進行發掘,只提取了基本資料。
沉睡兩千年的寶貝有望集中展覽
這次發掘的崖墓為東漢的平民墓葬,是旌陽區范圍內首次成規模發掘的崖墓群,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對于研究德陽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鄧麗介紹,此次考古發掘保護工作,是旌陽區境內第一次這么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活動,也是文物發掘最多的一次。這些出土文物的價值比較高,特別是一面銅鏡和一個執蛇陶俑保存完好,不但豐富了我市同時期文物種類,待清理修復評級后,還有可能填補同一時期文物的空白。
下一步,文物部門將盡快完成出土文物的整理、統計、文物修復、繪圖、攝影、制卡、資料完善等工作,最終形成《德陽市華強溝水庫建設工程文物發掘工作報告》。
待這些工作結束后,這批文物將歸還旌陽區文管所作為館藏文物。為了豐富廣大市民的文物知識,增加市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旌陽區文廣出版局計劃將這批文物適時進行集中展覽,讓這些沉睡兩千年左右的寶貝與廣大市民和游客親密接觸。
來源:中國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