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古人,在麗水縉云壺鎮的一個小山坡上刻下了自己的“名片”。它們靜靜地躺在那里,看日升日落,看滄海桑田。
三千年后的今天,一個年過半百的現代縉云人,在機緣巧合下重新發現了它們。數撥文物專家已經進行了現場勘探,初步判斷這些“名片”創作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到春秋時期,但尚不能破譯其中蘊含的意義。
三千年前的古人,在麗水縉云壺鎮的一個小山坡上刻下了自己的“名片”。它們靜靜地躺在那里,看日升日落,看滄海桑田。
三千年后的今天,一個年過半百的現代縉云人,在機緣巧合下重新發現了它們。數撥文物專家已經進行了現場勘探,初步判斷這些“名片”創作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到春秋時期,但尚不能破譯其中蘊含的意義。
壺鎮自古就是發達、繁華的古鎮、重鎮。作為千年古鎮,壺鎮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唐朝時就有集市。這里有千年栝蒼古道,有始建于吳越國時期的九松寺,有宋代的惠明寺、美化書院,有明朝的阮公點將臺、尚書坊,清代的崇正書院碑等古建筑,昭示壺鎮往日的輝煌。
在發現巖畫之前,沒有人敢將壺鎮的人類居住史上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時期。而巖畫的發現,幾乎可以說將壺鎮的歷史又拉長了一大段。
據了解,中國目前發現巖畫的區域可分為四大文化區域,分別是內蒙古、新疆等地的中國北方巖畫區域,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所在的西南巖畫文化區域,中原巖畫文化區域和包括浙江、福建在內的東南沿海巖畫文化區域。北方巖畫多表現狩獵、游牧,西南巖畫以紅色涂畫為主,沿海巖畫一般是漁獵巖畫的樣式。
王瓊瑛說,雖然目前還無法解開壺鎮巖畫背后蘊含的意義,但是無論如何,這些鮮明特征對研究江浙一帶族群文化和當地文化的融合是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市文廣出版局文物處處長林巍介紹,這種巖畫在縉云縣是首次發現,期待著更多的人來探秘這一張張留在巖石上、展現先民智慧、述說古老文明的歷史名片。
來源:中國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