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在毗鄰廣西的永州市零陵區水口山鎮大皮口村,發現一處罕見的明清時期巨大古院落,共有明清時期古建筑房屋150座,面積2萬多平方米。
經文物專家們現場考證,這150座古建筑中,其中明代年間建造的50多座,清代建造的90多座,至今有80多座保存比較完好,現仍然有60多座古建筑有人居住。文物專家們對此感嘆地說,在湘南地區發現并保存這樣完好的明清時期文化底蘊深厚、建筑房屋之云集的巨大古院落實屬罕見。
據該村今年88歲的王少鳳老奶奶說,她自從15歲嫁到這個大院子后,至今已有70多年了,這大院子共有五縱六橫、十二巷,縱橫相連巷巷相通,還有兩條自北往南寬約0.4、深0.2米至0.4米的消防水溝,家家戶戶有用上等青石鑿雕成的大水缸,水缸上雕有各種不同的吉祥圖案。過去整個大院子周圍有圍墻高1.5米到2米,圍墻圍得嚴嚴實實的,像個巨大的城堡,有大門、小門、后門、側門多少條數也數不清,拐彎抹角、七彎八拐、好似迷宮,外地人來大院很難找到正確岀口,她還有趣說自己開始嫁到這個村子幾次勞作回家找錯了屋。
更感到傳奇神秘的是這個古院落全是楊姓,沒有一戶雜姓,共有500多戶、1600余人,古往今來,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楊氏家族勤勞慧智,鄰里和睦,尊老愛幼,愛才愛教,敬賢重德。古院落內原有楊氏大小祠堂兩座,祠堂里掛有楊氏家族歷朝歷代文化能人、孝老賢人和達官顯貴人的牌匾幾百塊之多,解放前一場大火將祠堂燒毀,另一座小祠堂內的大小菩薩和各種牌匾也在文革時毀于一旦,改革開放后,該村經商富人和多方有識之士籌措資金幾十萬元按過去原樣重修了一座楊氏祠堂。
在大皮口村150座楊氏古院落中,其中有40多座四合院落,青磚灰瓦,泥繪彩塑,山水人物,活靈活現,惟妙惟肖,院內門窗和廊枋上到處清晰可見雕梁畫棟、雕龍畫鳳等吉祥圖案,在外墻及門頭上到處可見花、鳥、蟲、魚和“福、祿、壽、喜、康、寧”等木、石刻。
該村73歲的楊傳熙老人介紹,在他們楊氏古院落中還有一座保存完好、高達8.2米、寬約100平米、全木質結構的房屋,分上下兩層,當地人稱此為“洋屋子”,原先這樣一模一樣的“洋屋子”建了兩座,解放期間因大火燒了一座,是清末一位楊氏大富商修建的,鰲頭高聳,飛檐翹角,很有氣勢,富有特色。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人口遷往城里的越來越多,古建筑修繕乏力,每年損毀、偷盜、破壞嚴重,希望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加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