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這么一處古建筑群,它坐落于中國山西省介休市東南20公里處,這里山勢陡峭,山中多懸崖絕壁這么與蒼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我國清明節(寒食節)的發源地,其文物古跡、人文景觀獨特。
它就是綿山,綿山起源于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于山上,所以又名介山。早在北魏時期這里就有寺廟建筑,唐初時已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山中目前有廟宇共20多座:大羅宮道教建筑群,依山而建,遠遠看去亭臺樓閣、金碧輝煌。
綿山自然風光優美,有眾多的古樹怪石,處處都是山花茂林,還分布著各種巖洞和和瀑布。山中有以抱腹巖、蜂房泉、李姑巖、楞嚴會為主的大小巖洞一百余處。綿山的柏樹也值得一看,其中有株柏樹高達16米、樹蔭覆蓋面積將近300平方米的秦代古柏。
抱腹巖: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于“腹”內,容兩千年歷史文明于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云峰寺建于其上,抱腹巖的內部空間巨大,上萬人身處巖洞中,都不會覺得擁擠。
龍脊嶺:因位居雙龍交匯的背脊而得名,夏日涼爽,寒冬溫暖。主要展現李唐軍事文化和道家養生文化,有龍抬頭、龍涎泉、龍須瀑、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真武殿、八卦園、仰止亭等二十余處景點。子推母子塑像生動傳神,再現了當年介子推偕母歸隱綿山的情景。
大羅宮:依山而建,高懸于獅子山崖壁之上,高13層110米,層樓迭閣,青墻金瓦,畫棟雕梁。因歷代戰事,幾毀幾復,1942年2月2日侵華日軍又縱火燒毀。現存為當地大居士閻吉英先生籌4億巨資在原址上重建而成,迄今已經建造道教殿堂60余座,塑造神像600余尊。
綿山天橋:是一處長300余米,寬不足1米的世間奇特的云中棧道,因修筑在懸崖絕壁上聞名。上離山頂200余米,高出云表;下距溝底300余米,懸于半空。一路可觀覽洞神宮、祖師殿、七真殿、水母殿、懸空長廊等和回頭看柏龍等。
龍頭寺:是綿山標志性建筑之一,因唐太宗來綿山朝山謝雨,見雙龍顯靈而得名,區內有毓德堂、關帝廟、真武廟、南天門等名勝古跡。過龍頭寺牌樓匾額,往左側山壁前一回頭,就見有一面闊大的山體前,雕塑有盤騰旋繞的眾多龍形,這就是百龍壁。
蜂房泉:是一處罕見的自然奇觀,中國絕無僅有的懸泉,巨大的懸崖絕壁上數十對苔蘚茸結的石乳,乳汁如珍珠斷線,滴落池中叮咚作響,宛如琴弦彈奏出的山水清音。圖為冬日蜂房泉結冰奇觀。
中國古韻之大美,原汁原味的中式建筑特色,凸顯著屬于中國獨一無二的繁華盛景,匠人們歷時數年的精心雕琢,一磚一瓦之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都凝結著匠人文化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