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歷經許多代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淀。慢慢地,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后代的骨血中去,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這是80后作家馬伯庸的新書《古董局中局3:掠寶清單》的序言。《古董》系列前兩本書的主角都是一個鑒寶世家的傳人許愿的故事,第三本則把時間倒推至民國,講述許愿的爺爺許一城守護東陵的故事。
馬伯庸演講妙語連珠,文風詼諧有趣,以“偽考據”和“戲仿體”聞名網絡,粉絲忠誠度極高。熟悉他的人愛稱呼他為“親王”,他自嘲其實是個“老實的胖子”。正如他的微博16字簡介,“樸實剛健,情緒多變,事少食煩,低調愛現”,4月24日下午,他剛接受記者的采訪預約,隨后轉發行程通告,還添加評論“剛剛歸國,明天如果在臺上當場睡著了,那就是時差還沒倒過來”,果然是一枚樸實的、低調的、愛現的、有趣的作(pang)家(zi)。
本周日,他將攜新書做客名人堂·華西大講堂,和文博界人士一起,探討文物、文學與歷史的傳承與價值。飛抵成都之前,他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的采訪,講述他對古董的偏愛,以及創作古董系列背后的故事。
戴著鐐銬跳舞,于我是個挑戰
“這是民國十七年的五月下旬,北京正當春夏之交,滿城槐樹俱已開花。這時節天氣漸熱,最易起大疫,民間忌諱最多。忌糊窗,忌搬家,不剃頭,不曬床,都指望著到端午那天避了毒惡,才好整治。所以老百姓都叫惡五月,一到這月份,一準得有點幺蛾子。”開篇首段描述了一個惡劣的環境,為后文的糾葛埋下伏筆:軍閥炮轟慈禧墓,巨額的財富吸引了各方勢力的關注,有人施展神通布下重重圈套,也有人挺身而出保住東陵……
如果創作一部現代小說,可以天馬行空地想象,而如果將故事的背景設定為民國,就需要翻閱大量史料,確保史實準確。作者為什么舍近求遠、棄簡取繁,將敘事背景推向民國呢?馬伯庸解釋,民國是盜墓最猖獗、古董最傷害的災難期,軍閥混戰,海外銷贓渠道打通,亂世掠寶愈加猖獗,出土文物損毀湮滅尤甚。“民國是從大亂到大治的一個關鍵節點,選取東陵盜掘案切入,一方面再現當時的文物損傷災難,另一方面強調文物保護制度的重要性。”
前兩本書,他大約保持一年創作一本的節奏,而《古董3》的孕育周期格外長,以至于粉絲動情催稿“待我長發及腰,送我本《古董3》可好”。新書暢銷的背后,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艱辛。“這部小說對我來說是個挑戰,既要保證史實準確,還要確保故事的精彩程度。我不能瞎掰,內容必須有理論依據的。”馬伯庸說,他不僅查閱關于民國的古籍文獻,還從考古論文、民國報紙、軍統史料中汲取素材,準備工作非常繁瑣,倪方六撰寫的《民國盜墓史》,給了他許多啟發。
知道誰盜墓,打電話報警
查閱史料的時候,馬伯庸才發現,自己之前想象的很多東西都是錯的。“比如東陵盜墓案,大家都知道孫殿英是罪魁禍首。我在讀書之后發現,東陵實際遭受十多次盜掘,孫殿英不是始作俑者,也不是最猖獗的一個。而這些此前都不被世人關注。”合上書本,他無奈地感慨“盜墓是持續了非常久的一個過程,東陵是代表中國文物史的一個縮影”。
“我們可以通過文物穿越回那個時代,真切地感受到古人活動的氣息,這是看資料所體會不到的。”除了查閱資料,馬伯庸常跑去北京古玩市場潘家園蹲點,跟那里的人聊聊天,聽聽八卦掌故。他會很坦誠地表明身份“我想寫本關于古董的小說,過來取經”。這些古董商人非常熱情地爆料,樂于分享自己的經歷,比如報價有什么規矩,怎么裝得像個行家,誰買東西交了學費,誰甚至把賣古董的人坑了。他把學到的古董常識和聽來的故事融會貫通,作為創作小說的素材。書中主人公許一城雖然沒有一個固定的原型,但是古董商人中不乏保護文物嘔心瀝血的人物,也有不求名利、傳承文化的情懷,這些都給了他創作的靈感。
古玩市場曾經被人詬病為“盜墓賊的洗白地”,他混跡這個市場,熟悉古董行當的江湖險惡,是不是曾與盜墓賊正面交鋒?馬伯庸斬釘截鐵地否定:“沒有,我要知道誰盜墓,就直接打電話報警了。只是道聽途說一些盜墓的故事。”
精神收藏法,太窮買不起
老婆餅里有老婆嗎?寫古董的家里就一定有很多古董嗎?馬伯庸笑稱,這是大家的誤解,他的確很喜歡古董,但只在精神上把玩,從來不去收藏。“我對藝術品的興趣,不在藝術品本身,而在它背后的故事。比如一件瓷器,誰造的,流傳到誰手里,缺的一角是怎么磕的,紋飾有什么寓意。于我而言,古董擺在博物館,和擺在我的書房是一回事,看懂了就好。為什么不去收藏?當然是太窮的原因咯,買不起!”
書中描寫了那么多價值連城的古董,他最偏愛的是商代青銅器。有次在鄭州博物館參觀,他被一件造型厚重立象獸面紋同銅燒吸引,看得目不轉睛。“商代的青銅器特點鮮明,雖然紋路猙獰,總體端莊大方。你看那幾組饕餮紋飾,既有遠古氣息,又見細膩工藝,線條流暢,凝重華美,讓我魂牽夢縈。”
不過,就好像有人喜歡足球,但只是看比賽,很少下場踢一樣。他欣賞古董,關鍵是看衡量它背后的時代印記。“一件器物擺在那兒,一看過去,能把你帶回到古代;手指觸摸,能感受古人創造它的心意,這才該是玩文物的終極目的。”馬伯庸喜歡古董,不是喜歡它值多少錢,而是喜歡它本身的氣質、傳承以及背后的故事,謂之精神收藏法。
業余時間搞寫作,影視版權受青睞
新書出版之后,馬伯庸已經開始著手《古董4》的創作。他透露,第三部的伏筆在第四部書中能夠找到回應。這本書將回到現代,講述許愿的家族恩怨,預計是古董系列的完結。
此前常有粉絲強烈要求,未來加入情感戲份。他對此回應:“不會刻意為之,一切水到渠成,如果情節需要,可以嘗試。”
情節跌宕起伏、邏輯嚴絲合縫的《古董》系列,就像一部精彩的諜戰大片,自然頗受影視公司青睞。馬伯庸透露:“有幾家公司正在接觸,也有影片已經立項。不過對方還未公布,具體內容我不方便透露。”他坦言小說搬上銀幕是件好事,賣出版權之后,最多當個顧問,不會親自操刀改編劇本。問及如果被拍成影視劇,最希望誰出演時,馬伯庸透露,他偏愛北京人藝的話劇演員,濮存昕、何冰都是不錯的人選。
這位“文字鬼才”,實際室一家外企公司的白領,從事市場部工作。在工作和寫作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他很喜歡這種“業余作家”的狀態。“我只不過是用大多數人看電影、逛街、旅行的時間進行創作,下班去咖啡廳碼字,在嘈雜的環境中追求心靈的寧靜,也是一大樂趣。”只不過,當公司的同事逐漸知道,眼前這位白領就是文壇上赫赫有名的馬親王時,有人拐彎抹角要簽名,也有人開啟花式催稿模式。“好在老板開明,鼓勵我寫作,所以暫無辭職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