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古建筑行業及相關產業大盤點,熱門事件與行業動態,一起來看一看吧。
1、可可西里與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申遺成功
繼可可西里申遺成功之后,7月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四十一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廈門的“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也進入了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2處,與意大利并列成為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保持世界遺產總數領先的地位。
2、住建部公示全國第二批276個特色小鎮,浙江入選15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部署,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保持和彰顯特色小鎮特色若干問題的通知》(建村[2017]144號)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建辦村函[2017]357號)要求,在各地擇優推薦的基礎上,經現場答辯、專家審查,擬將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等276個鎮認定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
3、我國已將4153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自2012年起,我國啟動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經過四次全國性調查認定,我國已經將4153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涵蓋全國所有省272個地級市、43個民族,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保護群。
4、住建部聯合18個部委發布一份影響建筑業10年發展的重要文件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貫徹落實
5、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逝世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研究院名譽院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忠培先生于2017年7月5日9時4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6、圓明園如園遺址考古發掘現已取得重大收獲
圓明園如園遺址考古發掘現已取得重大收獲。考古工作者在如園遺址內發現了設計科學的完整路網系統,幾乎各建筑之間均有道路相連。如園遺址是迄今圓明園首座經過考古發掘的仿江南園林的建筑景群,也是近年來發掘出的保存較好的遺址。通過兩次考古發掘,現已基本摸清了如園遺址嘉慶時期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揭示了其精益求精的造園藝術和思想,對其研究、保護、展示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7、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城市設計新試點名單
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繼北京等第一批20個試點城市之后,又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住房城鄉建設部在通知中,要求試點城市探索建立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的管理制度,因地制宜開展城市設計;堅持問題導向,使用信息化等新技術,做有用實用的城市設計;劃定城市成長坐標,保護城市歷史格局,延續城市文脈;結合“城市雙修”,開展城市設計,推動城市轉型發展。
8、安徽為徽派古建筑立檔鼓勵個人“認養認租”
為了不讓徽派古建筑在時光中“凋零”,安徽省日前出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辦法》,為徽派古建筑編制檔案,鼓勵個人“認養認租”。此次保護辦法提出,要求地方政府組織對本行政區域內建成年代較久遠的建筑物、構筑物進行普查,對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確定為歷史建筑并建立檔案。
9、武當山古建筑群再添“護身符”損壞文物將罰款
十堰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第二部地方法規——《十堰市武當山古建筑群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后將實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維國表示,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是十堰的一張名片,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條例》將為武當山古建筑群保護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要認真做好有關準備工作,確保條例發布后能得到效實施。
10、永州零陵驚現明清時期罕見古院落
在永州市零陵區水口山鎮大皮口村,發現一處罕見的明清時期巨大古院落,共有明清時期古建筑房屋150座,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7月27日,經當地文物專家們現場考證,這150座古建筑中,有50多座為明朝時建造,90多座為清朝時建造。有80多座古建筑保存比較完好,現仍然有60多座古建筑有人居住。
11、咸陽城遺址首現民居建筑
7月9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陜西西咸新區秦漢新城長興村附近開展考古發掘時,考古人員在秦都咸陽城遺址首次發現了民居建筑,出土器物有制作者留下的戳印,是秦代工商管理制度“物勒其名”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