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資料圖
如何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從而更加有效地對青少年和成年人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在這方面,故宮博物院無疑有著一定的示范意義和龍頭作用。就進一步發揮好文物的育人作用,記者日前專訪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
記者:故宮博物院聞名中外,每次參觀故宮都能從物質貫通到精神、給人心靈震撼,為何故宮博物院有此種特殊魅力?以至于相關的紀錄片也大受歡迎?
單霽翔:作為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十分豐富,共計186萬余件,涉及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廣泛領域;故宮博物院是一個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公共文化設施,包括擁有近600年歷史的壯美古建筑群。這些都飽含珍貴的歷史信息,對于人們的精神世界有著潤物無聲的特殊作用。當觀眾進入紫禁城,每一座宮殿建筑、每一組院落、每一扇朱漆大門、每一段石板橋梁、每一塊青磚黃瓦、每一件宮廷陳設、每一幅梁枋彩畫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符號、文化信息,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故宮是特殊的文化遺存,濃縮和代表著國家的文化精華,因而故宮題材的紀錄片很容易被上升到建構國家形象的高度,國家的文化自信是片中的含義。從《故宮》到《故宮100》,再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視覺語言對國家形象的傳播起到更加積極的效果。《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文物修復團隊精心、專注的表現,既體現出對文化遺產保護職業的自信,更體現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故宮題材紀錄片通過視覺形式上的精致,以及主人公價值觀念的闡釋,將中華文明的博大和精深向更為廣泛的世界展現,更多的人因此重新認識了故宮的魅力。
記者:如何利用文物、更加有效地對青少年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故宮怎樣在這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單霽翔:社會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教育工作是故宮博物院的工作重點。故宮博物院努力架起溝通的“橋梁”,通過內容豐富、形式生動的校外課堂,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目前,故宮博物院在傳統文化傳播、宣傳教育推廣方面獲得豐富成果,故宮博物院一直尋求探索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教育方式,讓博物館成為學校之外的第二大課堂。
從2004年起,故宮博物院在全國率先對中小學生集體實行免票參觀和義務講解:每周二設為學生團體免票日(法定節假日除外),針對有組織的中小學生團體、大學相關院系學生團體免費接待參觀。自2006年開始,利用中小學生放假期間舉辦“故宮知識課堂”活動,充實的內容、豐富的形式、活躍的氛圍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還常年與中小學學校合作開展選修課程,并配合教育部門的社會大課堂開展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組織學生來到故宮博物院參觀、參加各類活動、擔任志愿者。
我們還與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將文化活動送到偏遠山村小學,開發知識與動手相結合的兒童課程;研發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數字故宮”項目,如視頻短片、互動設計、故宮網站青少年版、APP等;研發面對青少年觀眾的卡通系列文化產品。故宮博物院的青少年網站,無論從形式和內容設計上,都充分考慮青少年的特點,以情境式交互地圖顛覆刻板的欄目,在形象化的探索中感知故宮博物院的建筑、展覽、文物藏品,整個過程中穿插著各種類型的游戲,以及圖文并茂輕松易懂的文化專題。
為了進一步增強故宮博物院社會教育職能,故宮博物院于去年5月啟動建設故宮教育中心。新增建的故宮教育中心位于太和門廣場西側,面積約800平方米,分為教育項目展示區、主題活動教室、工作區及志愿者工作站等部分。作為故宮博物院重要的公眾教育基地,故宮教育中心長年面向中小學及社會公眾推出各類具有故宮特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項目,提供更加深入淺出的文化體驗,更加全面、立體地發揮故宮博物院的社會教育功能。
記者:在對成年人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故宮博物院進行了哪些有效探索?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傳統的公眾教育服務項目包括觀眾導覽、公眾教育活動、電化教育等。近年來,每年開展有組織的公眾教育活動達2.5萬場,直接參與觀眾20萬人次。故宮博物院從2012年9月開始,向社會公眾推出了品牌公益性系列講座活動——“故宮講壇”。在近5年中,“故宮講壇”已累計舉辦講座106場,有73名專家學者登上了“故宮講壇”的講臺,其中包括10名故宮博物院現任及歷任領導,有年逾八旬的老專家,有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者,還有后起之秀的80后業務骨干。講壇內容也極為豐富,緊密圍繞故宮文化,涉及古代建筑、文物研究與鑒賞、明清歷史、文物科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諸多領域,惠及公眾逾萬人次,在社會上取得了良好的反響。
故宮博物院在實踐中逐步建立起專業的教育團隊,并不斷將精彩的文化活動推廣到紫禁城外,惠及更多公眾。例如根據故宮古建筑和故宮博物院文化藏品研發的“仰望太和殿,一起看斗拱”“布藝堆繡,巧仿瓷瓶”“皇帝的新衣”等活動,根據展覽研發的“霓裳彩繪”“擊掃黑白,傳拓萬千”“尋訪石鼓”“瓷片覓蹤”“合巹禮成”等活動,根據明清宮廷歷史、文化研發的“上元結彩,巧手生輝”“宮中過端午,夏日‘粽’動員”“乾隆詩句我來集”活動等等,知識講述、現場互動、動手制作相結合,深受青少年和家長的好評。
故宮博物院在淡季每月實行“主題免費開放日”活動。通過2014年12月至今年3月淡季期間共15次免費日活動,共接待教師、現役軍人和公安民警、醫務人員、志愿者、公共交通司乘人員、環衛工人等群體約6.8萬人次,進一步發揮了社會教育職能。
怎樣對成年人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果更好?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將博物館的文化資源,盡可能多地轉化為人們的知識財富,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融入廣大民眾的現實生活。未來,故宮博物院的公眾教育服務將既保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也更加關注文化與人文情懷,并將投入大量教育人員和故宮志愿者,保障各類教育活動的高品質呈現和可持續發展,更加全面、立體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記者:故宮博物院與高校、中職聯手培養“故宮匠人”,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單霽翔:今年5月,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和故宮博物院聯合開展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獲批,今年起,30名北京籍初中畢業生將在故宮專家的口傳心授下學藝,學成之后,將獲得本科學歷。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使得文物修復師走近大眾,但這一行當人才稀缺。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顯示,我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這些珍寶中需要修復的比例是37.12%.以故宮為例,以現在的修復人員把現存文物修一遍至少還需百余年。故宮很多老工匠由于沒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齡要退休,不能返聘,院里八大作的傳承人一個一個都走掉了。他們培養的年輕人大都是周邊地區的,沒有北京戶口進不來;北京本地的年輕人又不愿意學瓦匠、木匠。一位故宮修復師直言:“古有‘三十不學藝’的說法,現在招聘入職的新員工多是從三十多歲才開始學藝,手指已經硬了,很多需要手眼配合的技巧再學起來困難很大。”2015年,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聯手,首次開設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至今,該專業招收了35位學生,故宮修復專家成為授課主力,但受學歷限制,該專業畢業學生想要進宮修寶,還有難度。為改變這一局面,今年,獲得批準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學生的學制和學籍管理按照“3+2+2”培養模式,前3年在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學習,為中職學籍;然后由聯大培養兩年,為高職學籍;再通過專升本轉段,最終獲得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