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左三)與講解員們進行業務交流
隨著文化消費水平的提升,逛博物館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生活常態。據統計,2016年我國博物館接待游客8.5億人次,增長8.9%.作為秦始皇帝陵園及其出土文物的保護管理機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年接待游客600余萬人次,事實證明,秦陵兵馬俑是中華文明富有代表性的載體,它以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最佳載體。
為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給觀眾提供優質的講解服務,自1995年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堅持業務培訓,傾力打造一支與“世界第八奇跡”相稱的宣教講解團隊。近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田靜編著的《遺產地講解培訓研究》一書正式出版發行。6月20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參與講解培訓工作的“親歷者”——田靜,獨家披露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宣教講解隊伍建設的成功秘籍。
讓精彩的講解發出中國好聲音
記者: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工作時指出:“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秦兵馬俑這一滿含中國歷史意味的名稱,早已蜚聲海內外。
田靜:如果說,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張名片的話,那么兵馬俑就是中國向世界介紹自己的一張名片。時至今日,秦陵博物院累計接待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200余位,接待議長、部長、副總理級政要和社會名人3000多位。那些叱咤風云、日理萬機的政要,在氣勢磅礴的秦俑軍陣前,流露和表達出對中國文化的敬仰。事實證明,秦陵兵馬俑是中華文明富有代表性的載體,它以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最佳載體。
記者:人常說“看景不如聽景”,可見講解工作的重要。宣教部作為中國博物館老三部制的一支,在信息化、文創、教育等其他博物館業務的興起中漸漸隱身,尤其是近年來語音導覽、數字講解風靡,但秦陵博物院卻還在堅持一年一次的講解員業務培訓,并進行深入的“講解培訓”研究,原因何在?
田靜:聽景時,我們聽的不僅僅是風景本身,還有講解人員的感情、才識、心境與心得。秦陵博物院的文物是世界一流的,全體人員的工作也要向世界一流看齊,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遺產地。我認為,要建設世界一流遺產地,首先要強化自身的社會教育影響力,提升遺產地的文化傳播力,其次要建設一支綜合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講解隊伍,才能發出中國好聲音,講出中國好故事。當今社會,博物館如同一片林子,它不是沉寂的,不是沒有生命的,而是搖曳多姿的、生動活潑的,博物館要靠精美的文物、精致的展示和精彩的講解給觀眾傳遞信息、傳播文化、在人們心中播種文明。
自1995年起,我們堅持開展全員培訓,培養了一批優秀講解員,形成了目前由資深講解員、骨干講解員到講解新秀組成的老中青相結合的講解團隊,講解工作不再是青春職業。
發揚好傳統做好“傳幫帶”
記者:俗話說,鐵打的宣教部流水的人員,宣教人員流動快幾乎是所有博物館面臨的問題,然而,前來參觀的觀眾需要的是專業講解,需要的是高質量的講解服務,那么,秦陵博物院如何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
田靜:事實上,秦陵博物院宣教人員的年齡從23歲一直到55歲,學歷從高中生到研究生,所學專業涉及文物、博物館、外語、文秘、法律、播音主持、計算機、財會等多個學科。宣教人員身份更是多種多樣,既有事業編制,也有企業身份,還有大集體工人、臨時聘用人員等。講解人員流動快是博物館宣教崗位的普遍現象。近年來,隨著一批批宣教人員退休、調離、轉崗,講解服務崗位缺員日益嚴重,為了補充新生力量,順利完成接待任務和社會教育工作,從2010年起,秦陵博物院開始面向社會招聘雙語講解員,經過綜合培訓、實習試用、嚴格考核,尤其是在日常工作中通過資深講解員的傳幫帶,一個個富有活力的“90后”挑起大梁,并成為宣教工作的主力,新舊交替,薪火相傳。
記者:培訓工作做得很扎實,但保證培訓質量至關重要。
田靜:的確如此。從2007年至今,我們先后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泓、徐蘋芳,中國博物館研究員孫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忠培等百余位專家學者前來授課,他們嚴謹求實的態度、睿智風趣的語言、邏輯嚴密的講授,給宣教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我們還根據宣教工作的特殊性和講解工作的專業要求,邀請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徐建成教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徐衛民教授,西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周東華教授,中國文物報駐陜記者站站長龐博等秦漢歷史考古、博物館學、心理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專家先后授課,他們的講課既有理論高度,又具有實踐意義,他們學識淵博、嚴謹認真、旁征博引、娓娓道來的授課讓宣教人員獲益良多。在邀請專家講課的同時,我們也采取自我學習、互為老師的辦法,資深講解員以自己的經驗傳授講解技巧、分享工作體會。
“持續培訓是人生的一種修行”
記者: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想要在觀眾面前侃侃而談,離不開背后長久的苦練吧?
田靜:做講解工作就要既熱愛職業、熱愛觀眾,還要堅守初衷,守住寂寞。守,意味著長久等待和超長的吃苦,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決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穩不住心神,這山望著那山高,心上長草“守不住”漂移不定,又怎么能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我們的“金牌”講解員金凱通過29年不懈的努力,為數十位國家政要和外國元首做過講解。他把自己定位成歷史文化的傳播者和傳承者,給講解員這個普通的崗位做了全新的定義。金凱說:“我們要參閱專家們寫的一些研究材料,然后自己編寫解說詞,經過熟練背誦以后,再給觀眾講解。”在常人看來,講解員是一個靠著背解說詞吃青春飯的工作,一批批同事轉崗或者辭職,也曾讓金凱動搖過,但隨著兵馬俑的不斷發掘,國內外觀眾對于秦俑歷史的渴望和好奇,讓金凱一度覺得自己的責任不單純是簡單講解,而是要更深入地研究秦朝的歷史文化。作為一個講解員,他的夢想就是將來成為一個專家型、教授型的講解員。
記者:除了對講解員進行持續業務培訓,這些年來,秦陵博物院在“講解培訓”研究方面也進行了深入持續的探索,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田靜:2007——2016年,我有幸參與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2009年后改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宣教業務培訓工作,十年間寫下百萬字的培訓工作日志。剛剛出版的《遺產地講解培訓研究》就是依據日志編成,旨在客觀反映培訓實況,包括培訓緣起、培訓課程、培訓方案、培訓講稿、培訓總結5個方面的內容,就是想及時總結,不斷完善,使培訓內容和形式貼近遺產地宣教人員的需求,讓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工作資歷的人都在原有基礎上提升自己,讓每個人經過培訓都能達到國家一級博物館宣教人員的工作標準。
在組織培訓的十年中,我們經歷了挫折,遇到過困難,我始終沒有忘記,當初為什么要堅持全員培訓,就是想為秦陵博物院培養一支與“世界第八奇跡”相稱的宣教講解團隊。我已將持續培訓看做是人生的一種修行。
在講解的舞臺盡情展示自己
記者:國內博物館宣教工作與公眾需求是相生相長的,您作為資深的博物館人,對建立宣教工作與公眾需求的良性循環,有什么樣的建議?
田靜:宣教工作旨在服務公眾,能否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公眾著想,是衡量一個博物館服務優劣的試金石。要做好服務,就必須了解公眾意愿,滿足公眾需求。
秦陵博物院較高的平臺和較高的知名度,為宣教人員提供了盡情展示自己的舞臺。這里有機會接觸叱咤風云的政壇要人和影響世界格局的社會名流,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創造歷史和成就。建立宣教工作與公眾需求互動的良性循環,必須互相尊重,彼此欣賞,真誠對待。我常對宣教部人員說:“我們每一個宣教人員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事,即使微不足道,卻影響深遠,務必要在這個平臺上努力學習,提升自己”。我們希望通過培訓為講解員提供交流學習、展示自我才華的平臺。十年中,秦陵博物院圓滿完成各類重大接待任務3000多批次,年均完成三級以上接待百余次。講解員多次在全國文博系統、全國工會系統大賽以及全國科普講解比賽、全省婦聯、黨建系統演講大賽、全省文博、旅游系統講解技能比賽中取得好成績,一方面檢驗培訓效果,另一方面也激勵講解員不斷學習、相互交流,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講解培訓的過程,如同我們讀書學習一樣,總是從認識概念開始,逐步表現為知識的增加,技巧的豐富,理念的升華,應用的自如和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事實上,一次培訓雖然不足以讓受訓者在行為方式上改變很多,但或多或少能內化為一種觀念、意識和力量,日積月累,終究是一筆財富。我深信這一點,并樂此不疲地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