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基在中國建筑里是非常發達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里"堯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漢有三所之制,左嘁右平。"三階就是臺基,嘁即臺階的踏道,平即御路。這臺基部分如希臘建筑的臺基一樣,是建筑的一部分,是不可脫離的。古代臺基產生的淵源及文化意義中國古代建筑從原始的穴居發展到地面上的房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地面上出現建筑以后,為了防止潮濕,增加房屋的堅固性,往往把建筑建在臺上面。“臺”和“臺基”的出現相信最初的時候都是起因于功能的作用,是“防洪”,“防澇”的一種安全化。
一、臺基的發展
中國古典建筑受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文化體系、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形成其別具特色的獨立系統。統觀中國古典建筑,從最古老簡陋的建筑形式,到唐宋以來奢華的皇家建筑殿宇,均始終保留著三個基本要素:臺基部分;柱梁或木構造部分(建筑主體部分);屋頂部分。若以三段式來理解建筑,那么屋頂如同人的頭部;主體部分像人的軀干;而臺基就是人的雙足,猶如樹根扎根大地,是上兩部分的承托者,也是建筑物形成穩固視覺形象的重要因素。
臺基是中國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中國建筑的一個特征,它將建筑的基礎、柱頂石等都包容在里面,它猶如樹根扎根大地,是其上建筑部分的承托者,也是建筑物形成穩固視覺形象的重要因素。
臺基在古代典籍中出現都為“堂”,“堂”即臺基的稱謂,而非今日我們所理解的廳堂含義。《考工記·通》記載“堂之上為五室也......”其中堂就是臺基的意思。發展至宋代,稱之為“階基”,清代以后與今天的稱謂相同為“臺基”。

二、臺基的類別及做法
臺基分為普通(直方型)形式、帶勾欄形式、復合形式、須彌座形式等四種類型。他們不僅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時可彌補中國古建筑單體建筑不甚高大雄偉的欠缺。而須彌座臺基是臺基形式等級最高、技藝最精純的形式之一,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藝術形式。也是本文研究介紹的重點。
(一)、普通臺基藝術
普通臺基的式樣為長方(或正方)體,是普通房屋建筑臺基的通用形式。它是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筑而成,約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由于土的來源廣泛,精心夯制的土層有及其致密,所以在中國古代獲得廣泛應用。古代木結構建筑可能早已蕩然無存,但這些建筑的夯土基礎往往都能保留下來,人們據此獲得地面建筑的很多信息。
(二)、帶勾欄臺基藝術
帶勾欄的臺基是普通臺基或須彌座式臺基與勾欄形式的結合形,在二者中,以須彌座臺基加勾欄臺基形式居多。其勾欄部分以石制的欄板柱子形式較多見,但也可用磚墻代替,又尤以花磚墻作法為多。宮殿建筑的花磚墻多用琉璃磚擺成,也可用漢白玉欄桿。較普通臺基高,用于大式建筑、宮殿建筑或壇廟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三)、復合型臺基藝術
復合型臺基即其它三種臺基的重疊復合型,這種臺基的組合形式很多,如:
雙層或三層須彌座;雙層普通臺基;須彌座臺基與普通臺基的組合;帶勾欄的臺基與不帶勾欄的臺基的組合等等。這種臺基用于較重要的宮殿、壇廟建筑。
(四)、須彌座式臺基藝術
1、須彌座的由來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須彌”原為佛經中的山名,佛教圣山稱為“須彌山”,印度把須彌山作為佛像的基座,以示佛居于圣山,更顯示佛的崇高與神圣。
我國最早的這種狀似須彌山的佛像臺坐見于山西大同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工字形基座,是在我國早期出現的形式。可見是這種佛像臺座最終演變為須彌坐建筑臺基。另一種看法認為,《佛經》中喜馬拉雅山的意思是須彌山,即喜馬拉雅山做佛座以顯示佛的崇高偉大。經代代相傳,不斷完善、豐富,之后引伸至建筑便成為一種華麗的基座。
須彌座多用于中國傳統建筑,如宮殿、寺廟、月臺、平臺、丹陛橋、塔幢、華表、碑座、壇臺、獸座、神龕、陳設座、寶頂座、影壁等等。
宮殿建筑的基座,常由普通臺基和須彌座復合而成,須彌座可以做單層或雙層,重要的建筑也可以做成三層重疊的須彌座,俗稱三臺須彌座,簡稱三臺。如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土字形三臺,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太廟是矩形三臺,天壇的祈年殿是圓形三臺。這三種做成了不同的平面形式。
三臺都是三層收退的形式,在每層須彌座之上,橫臥地伏上立望柱,柱頭雕有云龍、云鳳,柱間安裝尋杖欄板,欄板當中雕有荷葉凈瓶。望柱底下伸出帶有石雕的龍頭(螭首),龍口中留有孔洞,螭首有實際排水的功能,又能起到烘托建筑的作用。在雨天,三層螭首吐水,形似噴泉蔚為壯觀。
三臺的面層為石制雕刻須彌座,里層是大城磚的背里墻,中間為夯土層的結構。
須彌座臺基的通高為該建筑物檐柱的高1/5~1/4,須彌座本身又分五十一份(皮條線各占一份),各層所占份數是有一定規律的。在須彌座各層之中,圭腳和束腰可再增高,但增高所需份數應在五十一份之外另行增加。
古建筑在確定臺基高度方面《禮記》中也有詳細記載:“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太和殿本身的臺基為0.98米,雖未超出《禮記》中的規矩(定),但三層的須彌座高是8.13米。金鑾寶殿建筑在高高的三臺之上,更突出了帝王至高無上的氣概。三大殿的雄偉、莊嚴是與三臺分不開的。所以使用三層須彌座疊造的臺基,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級的建筑形制。
這種利用數學公式來構建須彌座臺基,是通過匠師們的觀察、探索和實踐后科學地總結出來。

2、須彌座式臺基形制
須彌座大體上可以理解為是一段臺基,其最初在中國一般只用作佛像座,后逐漸延伸到各個領域。須彌座臺基藝術是中國傳統建筑形式與外來建筑式樣的交融與發展,它不僅起到保護建筑主體的實用功能,同時也讓原本厚重的臺基變得精美華麗。從等級角度來看,須彌座形式是所有臺基類型中等級最高,統治階級地位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
須彌座式臺基一般為磚砌或石雕,也有用琉璃須彌座飾面,有些室內裝置甚至可以用木作制成,例如紫禁城的寶座等。須彌座是由數層簡單梟混線條(凸面嵌線為梟,凹面嵌線為混)組成,發展到有束腰、蓮瓣、角柱等復雜程式化的雕飾,一般自上而下分層為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角(龜腳)等層間有皮條線,各層高度均有定制。可以靈活變化,也可增加層數(土襯、下枋、上枋都可以做成雙數)。石制須彌座各層名稱雖然不同,但在制作加工時,常由一塊石料雕鑿而成(也可根據設計要求和實際石料的情況酌情而定),有些較為重要的建筑采用雙層或三層須彌座臺基。
對于臺基等級劃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辨認,即:級數多的高于級數少的;白玉臺基高于其他材料;有圍欄的高于無圍欄的,有須彌座的高于其他形式的。例如,明清建筑對臺基的設計極為考究,以太和殿(明稱為奉天殿)為例,其建筑是以三重漢白玉臺基、須彌座加欄桿為基礎,使建筑物造型莊嚴、比例得當,更顯得宏偉壯麗。不難想象,如果太和殿舍去了下部的三重基座,是無法達到今天我們能見到的這種莊嚴雄偉的藝術效果的。
3、須彌座紋飾及發展演變
從須彌座形式輸入之初至唐代,其斷面輪廓非常簡樸,上下的線腳都是方角的層層支出形式,最初并無圓和蓮瓣或梟混,現今我們可以在云岡刻塔及杭州閘口五代白塔和敦煌壁畫可以看到這種形式。唐朝之前須彌座的束腰多為簡潔的壺門形式均為直線疊澀挑出,中唐以后,開始出現在束腰上下施加仰、覆蓮的須彌座形式。五代之后,梟混蓮瓣的須彌座式臺基逐漸盛行,之后至宋代發展至頂峰。基身以小立柱或內鑲壺門作為分格。《營造法式》卷十五《磚作制度·須彌坐》中對須彌座式臺基的制作形制有明確的記載:“壘砌須彌坐之制:共高一十三,以二磚相并,以此為率。”
發展至清代,須彌座式臺基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其紋飾也別具一格。其形制在《營造算例》中也有明確記錄:“須彌座各層高低,按臺基明高五十一分歸除,得每份若干:內圭角十分;下梟六分,帶皮條線一分,共高七分;束腰八分,帶皮條線上下二分,共十分,上梟六分,帶皮條一分,共高七分;上枋九分。”
4、須彌座的形式及作法特點:
①石制須彌座:
首先在選材上有漢白玉和青白石兩種。漢白玉又被細分為水白、旱白、雪花白、青白四種。漢白玉具有潔白晶瑩的質感,質地較軟,石紋細,適于雕刻,多用于宮殿建筑中帶雕刻的石活,與青白石相比,漢白玉更加漂亮,但其強度和耐風化、耐腐蝕的能力均不如青白石。青白石細分為青石、白石、艾葉青等,青白石質地較硬、質感細膩,不易風化,多用于宮殿建筑,可用于雕刻石活。石制須彌座有三種做法:其一是轉角處不做任何處理。其二是轉角處使用角柱石(又叫金剛柱子)。其三是轉角處用馬蹄柱子,俗稱瑪瑙柱子。石制須彌座又分不帶雕飾和帶雕飾兩種。不帶雕飾的須彌座,其特點是只做單層,不做雙層和三臺式。沒有欄板和任何裝飾。但是在圭角部分必須雕刻如意云紋飾。
帶雕飾的須彌座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不帶勾欄的須彌座(一般用于各式宮門、琉璃牌樓的下堿等)根據雕飾的花紋繁簡程度可有以下幾種情況:僅在束腰部位帶雕飾;束腰部位和上枋或下枋部位帶雕飾;所有部位均帶雕飾。
(2)帶勾欄的須彌座,基座同不帶勾欄須彌座的做法相同。不同的是在基座之上安裝欄板、望柱、凈瓶,尋杖欄板有雕飾或無雕飾,望柱頭、凈瓶帶雕飾。
(3)帶勾欄和帶龍頭的須彌座,此種做法比第二種做法增加四角帶龍頭(稱四角龍頭),其它龍頭稱為小龍頭或正身龍頭。須彌座必須為帶勾欄的須彌座,轉角處必須為角柱作法。
(4)重疊式須彌座,須彌座的層數可以兩層或三層。下層須彌座必須為帶龍頭須彌座,上層則比較靈活。多層須彌座一般應較高大,增高的方法除加大每層的高度外,還可以增加土襯石的露明高度或上、下枋做成雙層。各層須彌座的高度可以不相同,但最底層的應最高大。
須彌座的雕飾圖案,上、下枋雕飾圖案以寶相花、卷草、云龍圖案為主。上、下梟雕飾多為仰覆蓮(巴達馬)。束腰部位多以綰花結帶為主。廟宇中的須彌座束腰部位可雕飾佛八寶。石制須彌座不僅用于基座,還常用于墻體的下堿部位、還可成為獨立須彌座。獨立須彌座常見庭院中,專用做陳設如嘉量、日晷、獸座、太湖石等飾物。它們的形式,從平面看有圓形、方形、方圓結合、橢圓形等形式,制作上分無雕飾須彌座和有雕飾須彌座、有雕飾獨立須彌座、正身龍頭和四角龍頭的制作。造型別致,雕刻精巧,藝術性極強。
②、琉璃須彌座:
琉璃制品是由主材,頁巖石+熟料(舊素燒瓦件)+葉蠟石+水、悶透、脫胎、雕刻、烘干、掛釉、燒釉等工序完成的飾件。琉璃須彌座有兩種做法:一是轉角處不做任何處理;二是轉角處用馬蹄柱子,俗稱瑪瑙柱子。琉璃須彌座除了用于園林花壇之外,還常用在琉璃墻體的下堿、屋面寶頂座等部位。如琉璃花門常以琉璃須彌座為基座,各種琉璃影壁更是用琉璃須彌座來襯托等等(如北海九龍壁)。琉璃須彌座與石制須彌座相同,從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上枋、共七層構件疊砌而成。琉璃須彌座有素面的,也有雕飾的。上、下枋常見的花飾以纏枝西蓮花或龍戲珠為主,上、下梟多以仰覆蓮或西蕃蓮為主,束腰以綰花結帶或折枝花等為主題圖案。琉璃須彌座雕飾的造型不同,凸凹的線條比較分明,立體感強,更增加了須彌座的美感。
③、磚砌須彌座
磚砌須彌座常見大式青磚影壁,多采用磨磚對縫的干擺做法。有帶磚雕的,也有無磚雕的須彌座。磚砌須彌座分三部分:束腰以下、束腰、束腰以上。這三個部分各占須彌座總高的1/3。束腰部位雕飾綰花結帶圖案,其余部位不做磚雕。磚砌須彌座還可應用在屋面寶頂座,有單層、也可重疊(雙層),形式有方形、圓形、帶雕飾和不帶雕飾,與影壁須彌座不同,帶雕飾從圭角、上下枋、束腰都帶有雕飾圖案,也有在局部構件上雕飾的。其各層出檐可參照冰盤檐做法。
④、木制須彌座
木制須彌座常見于皇宮,如太和殿內在四根盤龍金柱中間設有皇帝寶座,寶座安放在木制須彌座之上。乾隆花園倦勤齋室內樂亭式小戲臺、北京牛街清真寺大殿圣龕等建筑物、構筑物也都可能使用木制須彌座,木制須彌座還用于古典家俱和工藝品陳設底座。做法與石制須彌座相同。
⑤、銅鑄須彌座
銅鑄須彌座多用于宮廷庭院的陳設基座。銅鑄須彌座有矩形、圓形,鑄造以成雙成對,圖案沒有雷同。矩形銅鑄須彌座常擺放銅龍、銅鳳、銅獅、銅麒麟、銅龜等。圓形銅鑄須彌座一般擺放銅香爐等。
總之須彌座的形式多種多樣,無論使用在何處,都給予了美感與莊重的效果。
臺基由臺明、臺階、月臺和欄桿四部分組成。月臺,屬于臺基的一部分,臺明是臺基的主體部分,從形式上分為普通式(平臺式)和須彌座兩大類。
臺階又稱踏道,是上下臺基的階梯,通常有階梯型踏步和坡道兩種類型。欄桿又稱勾闌,起到防護安全,分隔空間、裝飾臺基的作用。
現在主要介紹月臺
月臺又稱“露臺”或“平臺”。它是臺明的擴大和延伸,有擴大建筑前活動空間及壯大建筑體量和氣勢的作用。其形式和做法與臺明相同,根據月臺與臺明的關系,月臺可以分為“正座月臺”和“包臺基月臺”。正座月臺的高度比臺明低“五寸”,也就是一個踏級,而包臺基月臺要比臺明低很多。
月臺、臺階、欄桿都是臺基的附件,并非臺基所必有的,只有高體制的臺基才用月臺和勾闌,當臺明很矮時,則連臺階也可以不用。中國古建筑都是建在臺基之上的,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臺明,小式房座臺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臺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臺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檐,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臺明高臺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臺明出沿為上出檐的3/4。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臺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墻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三、結語
臺基藝術是中國建筑藝術中的精粹之一,是古典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國古代匠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建筑裝飾的元素,同時又成為烘托建筑物等級與氣勢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國臺基藝術對研究我國建筑藝術特色及對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形式起到重要意義。
參考書目:
《中國宮殿建筑論文集》于倬云著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劉大可著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年
2011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