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做定瓷的大約有100多家,大的有曲陽陳氏定窯瓷業有限公司,小的有夫妻作坊、父子作坊等。他們的產品粗細程度不一,器型大小不同,花紋釉色多樣,但他們都一致認為,他們的產品都姓“定”。他們都有一種信念:為定瓷的傳承和發展做貢獻。
他們有認識上的不同:有的認為,雖然定瓷以“白瓷”立世,但歷史上的定瓷卻豐富多彩,并且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風格和式樣。新時代下的定窯瓷器燒造也應該是豐富多彩,在傳統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也有人認為,定瓷就是定瓷,它必須嚴格保留傳統的風格。從胎到釉,從器到型,從拉坯到燒成,都應該是傳統的繼承。
雖如此,但他們都在認真地做著瓷器。
龐永輝,陳文增大師的得意弟子,“陳氏定瓷”新掌門人,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一級陶瓷藝術大師,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其作品屢獲國內外大獎。

陳文增作品








龐永輝作品


曲陽陳氏定瓷制作車間一角
在新型材料不斷誕生的今天,我們為什么仍然使用瓷器?就因為瓷器所承載的文化性,正是這種文化性,才使我們對瓷器不離不棄。這也是為什么要分定窯、汝窯、鈞窯、官窯、哥窯等的主要因素,不僅僅是器型、胎釉等的不同。有文化的個性才有代表性,有文化的豐富性才有選擇性。這是文化賦予陶瓷的特殊符號,也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用深厚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時代文化不斷滋養的定瓷,才是最具魅力的定瓷,讓定瓷從小眾走向民間,走向大眾,才會永葆生命活力。“有量堪為器,品高位上尊。敬賢興問道,明月見君心。”這是龐永輝創作的一首詠跳刀紋剔花尊,也是明心言志吧。
閆玉偉,致力于粗瓷藝術,銜泥坊粗瓷工作室主人。說起粗瓷,人們很容易聯想到民間用的大缸、大罐、大粗碗。怎么能和白嫩細膩的定窯瓷搭上界呢?但他確實搭上界了,并且硬是從“白富美”的定窯細白瓷中沖出來一個“黑土粗”。

閆玉偉正在創作他心目中的“觀自在菩薩”
閆玉偉是陳文增的入室弟子。他最初學習雕塑,后又涉入陶瓷藝術,一位年輕的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他的粗瓷作品線條簡潔、流暢,融匯了當代藝術的諸多元素,一只大水缸微縮成茶杯樣,放松自在,深受年輕人喜愛。
定窯,起源于民間,還原于民間,這是一種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也是對定窯發展的一個創新吧。


閆玉偉作品
白耀亮,讓瓷器上的花紋鳥蟲呈浮雕狀,一改傳統定窯的刻花、劃花等工藝,揉之以石雕的工藝,給定瓷以新的生命。
他也是陳文增的入室弟子,卻另辟蹊徑,將石雕工藝用于瓷器,讓浮雕人物、花鳥魚獸突顯在器物上。

白耀亮正在雕花
先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把小東西做到極致就是大。獨到的見解,賦予白耀亮一種創新精神。他的作品,深受市場歡迎。

白耀亮作品
公司成立不久,因為市場定位準確,第二年的產品利潤便增長到300%.他硬是放緩步伐,將增長率壓下來。他懂得:物載于道,循道而為。

白耀亮作品
馬會昌,定窯遺址文管所的副所長,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研究老窯瓷近30年,他將收集到的上萬件定窯老窯瓷紋飾樣本臨摹繪制,并編號存錄,計劃整理出書。他研究老窯瓷、復燒老窯瓷,在理論與實踐中尋找定窯文化傳承。

馬會昌作品
他癡迷定瓷研究,了解定窯的來龍去脈,相信他能賦予傳統定瓷更多的傳承元素。
用心做一件事,一定會有成果。
這是馬會昌被稱為“瓷癡”后的坦誠。

馬會昌作品
靈山窯主。靈山鎮是定窯遺址最集中的區域,許多村落就建在老窯址之上。這些村落中活躍著一批定瓷的小窯主,他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書寫著定窯的發展軌跡。
劉清海,曲陽定瓷協會會長,河北清泉定瓷董事長。他把自家的地下室改成協會辦公室,為會員單位和個人隨時提供服務。不善言辭的他總是以熱誠的心迎接明天。

劉清海向課題組示范古代窯具的使用方法
韓會杰,宋韻定瓷窯主,以做仿古定瓷工藝為主,兼做邢窯白瓷。定窯與邢窯有較深的傳承淵源。他在這兩個窯口間的信息密碼中尋找穿越的鑰匙。


韓會杰作品
張新科、張景旺父子。張新科,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定瓷人,曾參加過70年代的河北省定瓷研究小組。20世紀80年代初,他所在的國營定瓷廠倒閉后,他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爐窯。后來,他將技藝傳承給兒子張景旺。他家的作坊主要做仿古定瓷。

張景旺給課題組演示他燒制的高溫定瓷的清脆聲音


張景旺作品
郝立業,以燒制小器型仿古定瓷和茶具為主,自家院子就是作坊。他依據客戶的要求定做產品,既有古意十足的,又有滲入現代元素的器物。

郝立業作品


郝立業制作的印模
在靈山鎮,每家窯主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如胎質釉料配方、仿古工藝等。劉清海說,每一家出窯的產品都不同,那些器型、釉色,粗看大同,細瞧各異。
雖然課題組走訪到的定瓷公司和作坊有限,但能感受到曲陽人對定瓷的熱愛與堅持,他們每個人內心都藏有無法更改的定瓷之魂。
市場的繁榮不是靠一家兩家,是靠大家。發展孕育于不同。個性的存在、并立,正是定瓷的未來。優秀的定瓷人還有很多,像龐永克、藺洪浦、彭林等,他們都是“定瓷”手藝文化的傳承人。


龐永克作品


藺洪浦作品


彭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