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受關注的西周青銅器“兮甲盤”在近日舉行的2017年西泠印社春季拍賣會上亮相,從1.2億元起拍,以1.85億元落槌,最終以2.1275億元成交。提起青銅器,對于許多藏家來說似乎還處于“遙不可及”的狀態(tài)。事實上,在2014年秋拍時,內地已經(jīng)有了“青銅器上拍”的先例。毫無疑問,藝術品拍賣市場已經(jīng)進入了“青銅時代”。
“兮甲盤”的前世今生
“兮甲盤”高11.7厘米,直徑47厘米,敞口淺腹,外附雙耳,上有銘文133字。銘文不但具有極高金文書法價值,而且因其內容記載了西周征伐北方獫狁部族,管理東都成周地區(qū)和對南方淮夷部族開展商貿,因此具有極高史料價值,對于研究西周的官員、戰(zhàn)爭、封賞、稅賦、奴隸和商貿等制度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歷朝歷代學者對它作了上百次著錄。
據(jù)史料記載,“兮甲盤”于宋代出土,后被南宋宮廷收藏,南宋滅亡后流散民間,后被元代大書法家鮮于樞重新在其下屬家里發(fā)現(xiàn)。但令人遺憾的是,其圈足已經(jīng)被人折斷,“兮甲盤”被當作了炊餅的“平底鍋”。經(jīng)過歷代收藏,到清朝末年以后,“兮甲盤”又不知下落,直到2014年才在國內出現(xiàn),經(jīng)多位專家確定為真品,并在當時的中國(湖北)文化藝術品博覽會上亮相。
相比內地拍賣市場的成交,海外青銅器拍賣行情更為火爆。紐約當?shù)貢r間2013年9月17日,紐約蘇富比亞洲藝術周以“禮器煌煌──朱利思·艾伯哈特收藏重要中國古代青銅禮器專拍”揭幕,拍品全數(shù)拍出,總成交額達1680萬美元(合1.03億人民幣),多倍超越拍前估價(350萬至530萬美元)。
在2014年秋拍,西泠印社推出的國內首個青銅禮器專場引發(fā)了藏家關注,而100%的成交結果又讓人們驚喜了一次,或許將成為整個青銅器市場變革的標志。
市場行情螺旋向上
青銅器是中國燦爛古文明的載體之一,以其豐富奇特的造型,神秘縟麗的紋飾,精湛先進的鑄造技術而聞名于世。自古以來,青銅器就成為眾藏家收藏目標,達官顯貴都以能擁有青銅器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我國,從西周開始就有收集前朝青銅器的記載,歷代都有收藏青銅器的習慣,直至今日。
令市場最為振奮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斥資4800萬元自香港購回的子龍鼎。這件青銅器出土后即由山中商會運入日本,只在日本私人藏家之間秘密轉讓,直至2004年。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專家馬承源和陳佩芬,應邀到日本收藏家千石唯司氏位于兵庫的住所參觀,意外發(fā)現(xiàn)大鼎。兩天后,千石唯司氏將其所藏青銅器在大阪美術俱樂部舉辦展覽。自此,子龍鼎在消失近百年后重出江湖,引起廣泛注意。受此影響,在2007年紐約蘇富比隆重推出了紐約水牛城Albright-Knox藝術博物館舊藏品專拍中,商代晚期青銅帶蓋方斝810.4萬美元高價成交。2009年3月18日,紐約佳士得春拍48組賽克勒舊藏高古銅器全部拍出。
雖然行情持續(xù)上揚,但市場對于一些不是很常見的器型也比較謹慎,像2014年紐約亞洲藝術周出現(xiàn)的青銅重器——青銅鸮首提梁壺卻因為沒有達到底價而流標。這件坂本五郎釋出的青銅重器,早在1945年就以1200英鎊成交。據(jù)業(yè)內人士介紹,坂本五郎應該是在1989年英國鐵路養(yǎng)老基金會專場拍賣中獲得的,當時成交價在90萬美元,此次估價400萬至600萬英鎊,在紐約蘇富比高級副總裁、中國工藝品部主管汪濤看來,應該與目前市場走勢基本吻合,并給予更高期望,其認為由于青銅器市場價格剛剛開始呈上升趨勢,還未達到最高點。但從拍賣情況看,叫價達到370萬美元之后,就沒有人再舉牌了,最終流標。
投資風險值得關注
雖然即使是一般藏家,都知道青銅器具有巨大市場前景,但在藝術品市場的表現(xiàn)卻與書畫、瓷器和玉器行情不能同日而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青銅器投資風險遠遠大于其他收藏門類。
在數(shù)千年遺留的傳世品和出土青銅器中,有些由于外界環(huán)境影響和自身結構缺陷,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腐蝕,部分出土的青銅器甚至破爛不堪,有的存在有害銹等可發(fā)展病害。在拍賣市場上,很多青銅器都是經(jīng)過修復的,而這些修復有時候就會對青銅器造成更大損害。目前出現(xiàn)在流通市場上的一些青銅器都是經(jīng)過修補的,就拿上海博物館近期修復的一件交龍紋鑒來說,其由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馬承源十幾年前從香港文物市場覓得,當時就是進行過修補,上海博物館不得不重新采用合乎青銅器保護的工藝重新修正,這無疑是一般藏家所不能辦到的。
一些不法商家在修正青銅器時,往往還會往上面增加銘文,以提高其身價。因此在青銅器收藏和投資中,關注名家舊藏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有關拍賣規(guī)定中,特別提到了像青銅器這類的高古藝術品,為了防止拍賣行情引發(fā)盜墓行為,在內地拍賣市場上的青銅器,一般是1949年就已經(jīng)出境且有明確記載的,而在這兩年的拍賣市場上,國家文物局曾經(jīng)撤拍過一些青銅器以及銅鏡,這類系統(tǒng)風險也是值得注意的。
對于藏家來說,有一些青銅器的著錄書籍還是應該關注,像成書于乾隆年間的金石名著《西清古鑒》,清19世紀末《愙齋所藏吉金圖拓本》、后來阮元的《積古齋鐘鼎彝器》、孫詒讓《古籀拾遺》、劉承乾《希古樓金石萃編》、劉體智《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以及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以及《金文總集》《商周金文集成》等,以及像海外文物機構出版的刊物如山中商會的展覽畫冊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投資青銅器的“圣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