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自1921年誕生以來,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學科,取得了一大批舉世矚目的考古發現,在國際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總體上對世界其他國家的考古缺乏較為系統的了解,只知自己,不知他人,在國際學術界面臨著除了中國考古學之外,對其他區域的考古學幾乎沒有發言權的窘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中華文明自身特點的準確把握。
放眼世界,數十年乃至近百年來,德國、法國、英國等老牌歐美發達國家在世界各地派遣多支考古隊進行發掘。近幾十年,美國更是后來居上,對世界各地的考古都有學者進行研究,并成為權威,他們掌握了世界各個區域考古學的話語權。再看看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他們也積極派隊伍在絲綢之路沿線乃至各文明古國所在區域開展考古工作,在國際學術界也占有一席之地,擁有一定程度的話語權。與他們相比,我們處于明顯的劣勢,可謂“相形見絀”。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考古學的眼界不斷擴大,主動走出國門,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活動。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戰略的促進下,一些研究機構和高校的考古學者通過各種途徑籌集經費,組成考古隊,走出國門,赴國外開展考古發掘。迄今為止,已經在俄羅斯、蒙古、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印度、孟加拉國、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肯尼亞、洪都拉斯等十多個國家開展考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擴大了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影響力。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在積極策劃赴埃及和印度發掘這兩個古老文明的核心遺址。
然而,應當看到,迄今為止的赴外發掘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
往往主要是從學者個人的學術興趣出發,因某種偶然的機緣而實現了“走出去”。發掘的計劃都是各個單位乃至負責具體實施的學者個人制定,缺乏從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和組織。
赴外發掘所需經費多是學者通過各種途徑自己籌集的,多數缺乏國家層面穩定的經費支持,導致有些項目淺嘗輒止,因后續經費不到位而不得不中止發掘工作,影響了學術研究的進展,也造成了不好的國際影響。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建議:
在國家文物局的管理下,由國家級考古研究機構領銜成立赴外考古學術咨詢委員會,負責審查各單位申報的赴外考古發掘計劃,并對赴外考古發掘的隊伍組成、技術路線和工作計劃提出意見和建議,每年年底,聽取各個赴外考古隊的工作匯報。
國家設立赴外考古專項經費,對經過學術咨詢委員會嚴格審核通過的赴外考古項目予以穩定的經費支持,使每個赴外考古項目都善始善終,做出成效。
加大對這些涉外考古項目在我國國內和實施發掘所在國的宣傳,以促進我國與該國的友好關系,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