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8月14日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錄共有20個項目,就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在分配資源和采取保護措施時訂立緩急先后次序,為政府提供參考依據。
香港特區政府一向重視保護非遺,并致力提升社會對非遺的認知及重視。2014年,香港公布涵蓋四百八十個項目的首份香港非遺清單,2015年成立非遺辦事處,2016年以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非遺中心。
此次代表作名錄項目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誕、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教儀式傳統、食盆、港式奶茶制作技藝、扎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制作技藝和戲棚搭建技藝。此外,早前已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十個本地項目亦自動納入代表作名錄,分別為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游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等。
以上項目是由香港非遺諮詢委員會從首份香港非遺清單上的480個項目中,經審議后作出推薦。特區政府于今年2月至5月期間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共收到二百多份公眾意見,大多數意見贊成將這10個項目納入代表作名錄。
為進一步推展保護香港非遺的工作,非遺辦事處將在2017年至2018年舉辦專題展覽,介紹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并舉行工作坊、傳承人示范及同樂日等活動,提升公眾對代表作名錄項目的認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