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設計創新:湖北隨州市文化公園神農壇工程
設計時間:2013年
地點:湖北隨州
高度:24.7m
階段:建成
隨州文化公園建設工程于2011年春季啟動,整個文化公園已在2013年底向所有市民開放,公園集各類建筑、文化雕塑及景觀、亭廊等于一體,觀賞價值和人文價值齊聚。在這里小編將重點介紹神農壇工程,工程位于湖北省隨州市東新區文化公園內,是全國有影響、有特色和品味的文化精品。

塑造古典漢唐早期的樓閣形態,表現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的建筑風格。

建筑層數2層,局部夾層,無地下室。屋檐檐口高度為20.08米;最高點為24.7米。首層為門廳,二層為神農壇,中間局部夾層,可作臨時休息和展覽。

02
保護規劃:東林寺凈土苑規劃及建筑設計
設計時間:2007年
地點:江西廬山
規模:12000㎡
階段:建成
東林寺凈土苑因東林大佛而聞名,是凈土宗祖庭東林寺的新區。是凈土學人的精神家園,是阿彌陀佛垂手娑婆的圣地。凈土苑承擔著為信眾提供參訪、學習、實修服務的功能,同時也是廣大非信教群眾了解、感受、獲益于佛教文化的場所。建筑在既有的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其大佛坐落位置,大佛景區中軸線走向,沿中軸線展開的主要建筑的建筑標高,在基本保持原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設計意向,加以具體化與深入化,使詳細規劃的主要規劃意圖得以實現。

景區沿中軸線布置,采用中國古代圣山建筑群的經典建筑空間組織方式,將大佛景區按照:①山門前區、②釋迦殿景區、③三圣殿景區、④觀佛閣景區、⑤飛虹橋景區、⑥拜佛臺景區、⑦佛座景區七個景區依序展開。

建筑空間開合有致,起伏跌宕,其間聯以鐘鼓樓、登山階梯、服務設施等,使整個大佛景區聯為一個完整的空間整體。其由緩而陡,逐漸升起,佛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拜佛階梯層疊錯落,踏階兩側綠樹濃陰,郁郁蔥蔥,登山階梯時平時起,間有虹橋飛跨,平臺遠眺,形成一個視野開合,高度起伏、張弛有序的禮佛拜佛空間序列。使阿彌陀佛的神秘、仁慈與宏偉、莊嚴,漸次展現在香客和游人面前。

03
歷史風貌再現:武當山玉虛宮復原設計
設計時間:2008年
地點:湖北省十堰市
規模:1310㎡
階段:建成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道教指玉虛為玉帝的居處。這里是武當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宮殿之一,位于老營的南山腳下,距玄岳門西約4公里,襄渝鐵路順著宮前橫貫而過。玉虛宮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規制謹嚴,院落重重。現存建筑及遺址主要有2道長1036米的宮墻、兩座碑亭、里樂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云堂以及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遺址。其修復工程于2007年5月啟動,經過5年的保護性修復,玉虛宮宮墻、御碑亭、山門、龍虎殿、玉虛殿、玉帶河、宮內石板地面等工程已經完工。

設計方案本著不改變文物現狀,保障文物安全,保存文物及其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的原則,對文物現存部分進行保護,并對新建構筑物實現可逆性建造。


復原設計過程主要參照了相關文獻記載中的文字或圖像資料以及基址中反映的原有形制信息,同一地域、同一時間批次建造的古建筑遺存相關信息,其他現存的明代官式建筑遺構以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將武當山原有的紫霄宮、遇真宮等建筑作為重要的分析對象,并將紫霄殿、真武殿與玉虛宮玄帝殿、龍虎殿放入明官式建筑的序列中進行比較,對比其特征,在復原過程中重點對兩座建筑的營造尺度、斗口、攢當、斗栱、屋架、柱高等內容進行了嚴謹的推導和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