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震顫,一瞬間地覆天翻。
9年過去了,汶川人民在廢墟上以頑強的生命力重新建筑起新的家園,也重鑄了新的希望。我們緬懷逝者,勇敢的擔當痛苦,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類似的經驗永不再發生。

在震災頻發的日本,如何面對地震是人們的必修課。這方面,很多經驗都值得借鑒。例如日本人的房子就是以傳統住宅以樹木為基本材料,具有一種開放式的結構。日本傳統住宅的結構是一個由幾根經過初步加工的長木條構成的骨架它主要靠幾根立柱支撐。房屋的墻壁沒有承重作用且大多是一些被稱為“障子”的格柵壯框子上面糊有半透明的紙可以自由開合??傊谧兓脽o常的自然氣候中隨遇而安是日本傳統住宅的一大特色。雖然在高樓鱗次櫛比的日本現代化都市中傳統的日本式住宅正日益減少,但是在可能的范圍內日本人仍然盡量保存這種傳統住宅堅守這座早在中世紀以前就已建立的“堡壘”。

就建筑層面而言,日式建筑與中國傳統木建筑頗為相似,下面就以來看看中國傳統木建筑的特色:
1、材料結構方面
(一)取材木料
梁思成在認為,中國古代建筑在結構方面的第一個特征就是取材于木料。“中國始終保持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為木造結構之直接表現”,因此,相較于“世界它系建筑,多漸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構”,中國建筑在結構方面則盡木材應用之能事,以臻實際之需要,而同時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體。我國古代匠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產生的經驗加上依材料而物盡其用的理念,使得中國木構在歷代之演變中形成了遵古之藝術。由此積累發展下來,梁思成認為唐宋少數遺物在結構上的造詣達到了最高的美術風格。
(二)"梁柱式建筑"與"構架制
以四根立柱,上加橫梁、豎枋而構成“間”,其中梁可數層重疊,每層都可以像階梯那樣縮短。“構架制”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載均由構架負擔;承重者為其立柱與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墻厚壁之壘砌。建筑物中所有墻壁,無論其為磚石或為木板,均"隔斷墻"(CurtainWall),非負重之部分。因此門窗的分配和墻壁上的設施不受限制,僅視分隔之需要。這在歐洲建筑中,只有現代之鋼架及鋼筋混凝土之構架在原則上與此木質之構架建筑相同。所異者材料及科學程度之不同耳。中國建筑之所以能自熱帶以至寒帶;由沙漠以至兩河流域及濱海之地,在極不同之自然環境下始終適用,正是賴于構架制極大的伸縮性。
(三)斗拱結構
以斗拱為結構之關鍵,并為度量單位在木構架之橫梁及立柱間過渡處,施橫材方木相互壘疊,前后伸出作"斗拱",與屋頂結構有密切關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結構之荷載,轉納于下部之立柱上,故為大建筑物所必用。斗拱之組織與比例大小,歷代不同,每可借其結構演變之序,以鑒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對于斗拱之認識,實為研究中國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礎知識。

(四)外部輪廓獨具特色
中國古代建筑的外部輪廓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無論是線條柔和、兼顧各個角度的飛甍,還是居高臨下、與崇峻屋瓦互為呼應階基,或是玲瓏木質的屋身、自成一體的院落組織、氣象莊嚴而又雍容華貴的色彩,都顯示了別具一格的匠心巧用。

當然,這一切特點并非表示中國古代建筑是完美的。它也有一定的不足需要彌補。林徽因認為中國傳統建筑用料太費,造梁之木料尤是如此。另外地基太淺也是北方建筑的通病。梁思成則認為用石方法失敗是中國建筑的一大不足之處。中國建筑數千年來,始終以木為主要構材,磚石常居輔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營建者較少。這主要是因為匠人對于石質力學缺乏了解。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欄等所見,大多是鑿石為卯榫,使其構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壓力而壘砌之,故此類石建筑容易崩塌。此外,不知墊灰的主要功用,導致兩石面完全接觸以避免因支點不勻而發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結晶粗沙粒與石灰混合之原則,在我國則始終未能發明應用。這也是不足之一。反觀古希臘羅馬,對于此方面均早已認識。希臘匠師不惜工力,將石之每面磨成絕對平面,使之全面接觸,以避免支點不勻之弊者;羅馬工師則大刀闊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堅固之墊灰墊托,且更進而用為混凝土,以供應其大量之建筑事業,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產生。


2、環境思想方面
(一)不求原物長存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并不看重凝固的永恒。樹木的生命過程與人的生命過程密切呼應,人世間二十年為一代,木構架的房屋也需要二十年大修一次。事實上建筑材料的不同,決定了延續時間的長短;不同的材料選擇,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觀念。歐洲追求宗教意義上的永恒,故用石料;而中國則追求生生不息、代代更新,故多用木料。因此中國古代的建筑系統雖有四千年以上的歷史,當今現存卻以明清建筑居多,再古者已屬鳳毛麟角。
(二)建筑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
建筑在我國素稱匠學,非士大夫之事。蓋建筑之術,已臻繁復,非受實際訓練,畢生役其事者,無能為力,非若其它文藝,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賴口授實習,傳其衣缽,而不重書籍。
?。ㄈ┙ㄖ?ldquo;意”
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雜錄》一文所提到的中國建筑有一種“建筑意”,而這種“建筑意”是由于中國建筑常與詩畫相關。無論是建筑上的書法題字藝術還是詩詞文學藝術,亦或是依地勢之格局賦予山水寫意之造型,建筑在某種程度上與文學書畫等傳統中國文化揉為了一體。

中國文化精神,特別重視人和自然的融洽相親,很多樓閣便體現了這種特色。人們登樓遠眺,蕩滌胸懷,浴乎天地之間,仿佛自己也成了天地的一部分。中國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都是由于文學捧紅而名聞遐邇,千年不衰。自古以來,“樓以文傳”或“樓以人傳”,建筑與個人聯系在一起,與人的性情相適應,由此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