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在國家各項政策的扶持與引導下,博物館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隨著國家“將博物館事業納入國家戰略”的總體布局和《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頒布實施,我國的博物館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目前,我國的非國有博物館數量達到1110家,占到博物館總數的23.7%,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特別是日前公布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非國有博物館首次上榜,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非國有博物館在發揮藏品管理、科學研究、公共服務、社會教育等方面作用的肯定。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非國有博物館管理不規范、功能不完善、基礎工作薄弱、運行狀況不佳、經費保障不足、社會影響力不夠、可持續發展能力弱等突出問題仍然普遍存在。這些問題制約和影響了非國有博物館進一步健康有序的發展。
2015年,國家文物局對2014年以前備案登記的830家非國有博物館進行了評估。其中,達到基本合格的有611家,達到優秀的有27家,占備案登記的3.25%;達到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三級以上的非國有博物館僅有8家,占比不足1%.究其原因,除了運營經費等硬件條件不具備,規范管理等軟件條件也不達標。因此,推進非國有博物館的規范管理,提升博物館的運營質量,是推動非國有博物館健康發展的關鍵。
而當前非國有博物館對推進規范管理不積極的原因表現在:一是缺少相應的財力和專業人員的支持;二是實現博物館規范管理后,并不能解決其運轉經費不足的問題,也就是博物館規范管理達標與達標結果運用存在“兩張皮”的問題。
為了充分發揮非國有博物館的重要作用,是調動非國有博物館實現規范管理的積極性,我認為,應按照《博物館條例》中“公平對待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的原則,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政策,解決“兩張皮”的問題。為此建議:
應積極宣傳、貫徹“一視同仁”政策。各級政府對被授予不同等級的非國有博物館與同級的國有博物館給予同等的資金扶持和待遇。運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手段使出資保護國家文化遺產,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民營企業和個人享受到與國有博物館同等的待遇。
鼓勵非國有博物館開發與文物保護、文化傳承相關的創意產業,形成新的旅游資源和“文化+旅游+體驗+文化消費”的發展模式。
對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模式推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非國有博物館給予政府支持。